本篇文章1258字,读完约3分钟
◎曹中铭
由于有云南绿色大地前车之鉴,再次出现的万福生科案件明显备受瞩目。 监管部门一直以来主张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但到底能“说得准,说得准”吗,客观来说市场上存在疑问,证券监管委员会近日通报的万福生科案件结果给出了答案。
与绿地诈骗上市的“事件重大,性质极差”相比,万福生科案明显是“青出蓝胜”。 因此,监管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对上市公司、中介及其负责人进行相关处罚是必然的。 特别是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平安证券推出保荐制度以来,发行最为严厉的罚单,备受市场各方关注,其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不言而喻。
其实,整个万福生科案从监管部门的处罚到平安证券设立3亿元补偿基金,其中有一个“亮点”。 其一,平安证券等中介“推荐”万福生科,“偷鸡也不会蚕食米”。 保荐人、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相关中介的业务收入被没收,并处罚金。 这些中介机构不仅失去了利润,还毁了“英文名”。 而且,平安证券被停止推荐资格3个月,中磊会计师事务所更是“扫地出门”。
第二,以往的推荐工作存在问题,通常被认为是保代的“个人问题”,获得最大利益的证券公司和其他人员基本平安无事。 在此次万福生科事件中,不仅保代被罚款或被取消业务资格,推荐业务负责人、核心负责人、项目合作者等也从未被追究责任。 采取“连坐”制,也有利于在扩大处罚范围的基础上形成威慑力。
其三,平安证券设立3亿元补偿基金,开创了a股投资者利益保护的先河,值得肯定。 毫无疑问,通过设立补偿基金,受害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立项难、诉讼难、索赔难是a股市场维权难的最重要表现,正如当时的银广厦事件一样,前后长达6年,无论多少有信心的投资者都会“拖后腿”,放弃维权,明显不利于投资者的维权和处罚违规行为。
“史上最严厉的处罚”、上市公司负责人被移送司法机关、平安证券设立补偿基金等,看起来都为万福生科案画上了句号。 但是,万福生科案的结局并不是“完美”。
首先,由于对上市公司的处罚太轻,监管部门必须责令万福生科即刻退市。 警告和30万元罚款,对被包围的4亿2500万元巨额资金来说简直是毛毛雨。 如果不造假,万福生科就围不住这么多资金。 今年3月14日,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在回应投资者维权时表示:“直接将欺诈上市者退市,赔偿投资者损失。” 对于万福生科的这种恶性欺诈上市行为,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表示:“我们没有触及废除上市的条件。”
其次,收益受损的投资者可能补偿不充分。 3亿元的补偿基金为“后盾”,符合条件的投资者履行相关手续即可获得补偿,但对投资者来说,一方面由于时间关系而忘记,或者误解了关键时刻,很可能不选择维权。 另一方面,由于股市持续低迷,投资者远离股市没有关注相关新闻,错过了维权时机。 另外,一些投资者可能因金额太小而放弃维权。 但是,投资者的损失是现实的,归咎于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没有履行上市公司的虚假和中介机构的勤勉责任,投资者不会产生损失。 因此,平安证券建议与中登企业等合作,积极向所有符合条件的投资者进行补偿。 那样的话,善大焉。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万福生科案结局并不完美”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6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