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58字,读完约5分钟
临近一年一度的高中毕业季,就业又成了严峻的问题。 据悉,北京毕业生签约率总体不到三成,上海不到三成,广东不到五成,四川还有十几万大学生没有落实工作。 严峻的就业形势如雾一般,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话题,据说今年可能是“最难就业的一年”。
虽然是创纪录的699万高中毕业生,但是平均比上年减少了15%。 这种情况是因为很多因素重叠。 由于经济增长减速、产业结构调整,一些领域的就业诉求下降。 加上毕业生总量的增加,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诉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导致了今年就业压力的增大。
“最难就业的一年”这一事件震惊了国务院。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通知,用人单位不得对求职者设定性别、民族等条件。 在我看来,这个通知的真正作用可能有限。 因为,供给和需求的差距就在那里。 即使100%公平,找到工作依然是概率问题,很多人很难找到工作。 何况,在中国特有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就业并不容易实现绝对公平。
在把眼球集中在大学生就业的时候,也看看其他的事情吧。 近年来,我们经常看到沿海劳动密集型领域就业不足的问题。 我朋友在广东做家具领域,他说现在工人是老板,一个月给5000元也喜欢做。 事情没办好还不能说是他。 否则,我马上就去其他工厂。 据报道,目前,熟练技术工人月薪至少在6000元以上,建筑工地搬砖工人日薪也在200-300元。 我认识的搞装修的电工,跑几个工地一个月能挣1-2万美元。 以前流传下来的白领工作,工资几乎很难和农民工竞争。 今年部分领域工资下降,行政管理、秘书等专业人员从2200元降至1800元。
因此,我们强调公平就业。 而且,还必须观察到大学改革必须加快速度。 资料显示,目前,约1/3的毕业生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不到30%。 “市场上需要的是蛋糕,但学校送来的是包子。 ”只有消除这种教育弊端,培养学以致用的人才,才能为大学生就业开辟新天地。
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分析就业难背后更深层的问题。 让我们先从抽象的立场开始。 一个身体的价值到底由什么决定? 从经济学上看,任何事物的价值都由稀缺性决定,人也不例外。 有一定技能水平和工作能力的人增加的话,当然得到的报酬也会下降。 对当代大学生来说,由于近十年来的扩招,大学生人数已经增加了很多,到今年已达到创纪录的699万人。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快速发展日新月异,指望大学毕业生一出校门就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头羊已不现实。 20-30年前,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但现在大学生被认为是“普通劳动者”。 这实际上是时代的进步,体现了社会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 当然,对于作为学生的当事人来说,这确实是需要努力适应的现实问题。
大学生工资不高是近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关于“大学毕业生首次就业的工资”的调查显示,六成以上的毕业生首次就业的月薪在2000元以下。 在人才市场上,据说以前收入不高的it男们现在只能期待月薪2000元。
其实这个现象可以从经济学的供求关系中很好地理解。 只要有劳动力GDP缺口,工资就会控制得很低,差距越大工资也会控制得越低。 但是,我认为我国大学生的GDP缺口不是绝对的差距。 实际上,对人口大国中国来说,大学生过剩的说法不成立。 我们的问题是,大学生毕业后想去大城市,不想去小城市。 而且,从就业的性质和领域来说,有点过于拥挤在热门的单位和领域。 因此,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公司在劳动力地域和领域以及不同性质之间分配不均的问题。 也就是说,这是相对过剩,不是一一绝对过剩。 目前,大学生对偏远地区和中小企业不感兴趣。 信息显示,安徽一名大学生,本来在家乡的煤矿企业上班,月薪6000元,但他多次不回,说无论如何要进入南京、苏州。 根据斯坦福大学以清华大学等主要大学为对象的调查,今年有在政府和国有企业就业倾向的大学生占6成以上,有在民营企业就业倾向的大学生只占3%。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中,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才是容纳就业的第一渠道,这种渠道正是大多数学生不太想去的。 一家公司表示,毕业生过剩,但要找到合适的员工并不容易。 这又是一次非常深刻的体验。 前几天发布了两条招聘新闻。 工资是2500-4000。 结果没有人投简历。 也有可能是为了中小企业,学生不愿意工资低。 社会经济环境已经如此,调整就业心态已成为走出就业困境的必要选择。 宏观经济学的一种观点认为,只要降低工资,就不会有失业。 广东省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宁佳英认为,广东税前2400元以上的月薪,在今年的就业形势下是可以接受的。 至少找份工作,不要让自己失业。
实际上,如果关注招聘广告,大部分招聘都要求有实际工作经验,但大学生缺乏的正是实际工作经验。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毕业生不太重视第一份工作的工资,找到合适的领域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对自己职业的快速发展可能更为重要。 调查显示,3%的毕业生选择了“零工资”就业。 这不值得提倡,但摆正心态,先就业后择业,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可能是更实用的方法。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毕业生应怎么应对就业难题?”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6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