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36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6月份官方采购经理人指数持续下跌50.2%,其中新订单指数降至50以下的49.2%,环比下降0.6个百分点,在各生产指数中,重化工业增加值小于轻工业增加值。 这些数据表明,终端诉求尚未激活,相对诉求过剩。

任何产能过剩都是相对的,重要的是与诉求的差距,要看产能过剩的未来是否会带来实质性的损失。 中国的产能过剩确实很严重,大部分工业品过剩。 从6月份的工业数据来看,重化工业的增长率连续2个月低于轻工业的增长率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但是,中国的过剩产能不能消化了,不能长期消化了吗? 我不这么认为。 相反,我认为有极大夸大中国经济产能过剩危机的倾向。 它形成了市场不良的预期,反过来抑制了终端的诉求。 更严重的是,目前国内外都有中国衰退、空中国回流、大量产能严重过剩的报道和解体,被国外金融大鳄和恶意对冲基金利用。 这是应该警惕的。

“给一些点“刺激”以消化过剩产能”

例如,有报道称中国的钢铁生产能力已经达到10亿吨,钢铁库存达到1600亿吨,可以建设300个鸟巢等。 这些数据在外行看来很可怕,容易产生误解。 钢铁领域的专家表示,在一个大国中,钢铁领域正常的闲置生产能力约占全部生产能力的15%。 因为需要检查,所以有休息日,为了应对市场的变动也必须积累生产能力。 中国目前能够消化的钢铁生产能力约7亿吨,舍弃必要的闲置,过剩生产能力约1亿吨左右,考虑到市场化的加速和市场波动的加剧等,不能说是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 对钢铁业和中国很多工业产业来说,现实的问题是不能再扩大生产能力了。 必须考虑消化生产能力,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的方法。 必须过度夸大过剩产能危机,进一步抑制诉求。 搞不好的话,暂时闲置的生产能力会变成永远闲置的生产能力,最终变成废铜烂铁堆。

“给一些点“刺激”以消化过剩产能”

我们辩证地看待中国经济的产能过剩很重要。 中国产能过剩是基本建设进入超快速发展周期、城市化突然加速、特别是房地产领域爆炸性上升的必然产物。 这些因素中,有先进的,也有过热的,但阶段性的在增加。 也就是说,中国工业生产能力短时间的高速扩张,符合中国城市化进程非常高速、长期快速发展的期望。 换言之,除非城市化结束,否则中国的终端诉求可以消化比较过剩的生产能力。

“给一些点“刺激”以消化过剩产能”

客观分析,中国目前的产能过剩,不是不可消化的产能过剩,但短期内消化能力过剩至少有三个现实的选择。 一是终端诉求,特别是基本建设和房地产诉求,如刺激保障房建设,可以消化我国目前60%左右的水泥钢铁生产能力。 另外,从技术进步和落后产能的淘汰来看,根据发改委的计划,未来应淘汰的钢铁产能约占现有产能的10%。 考虑到汽车行业、家电行业等其他领域的诉求增加,不仅要支付国内费用,还必须进军世界。 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必须考虑全世界的配置,即向全世界释放生产能力。 中国对外投资作为国家储备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公司走出去,中国制造走出去将成为历史潮流。 我认为人民币走出去,中国公司走出去,中国巨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也将全球布局。 当然,这一切都要慢慢来,量力而行。 只是,客观解体后,我们应该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充满信心。 只要国家不在短时间内增加生产能力,地方政府就不会盲目追求扩大生产能力,而是以首先消化现有的生产能力,降低库存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相信现在的工业生产能力三五年内可以消化。 在其中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还不是一个严重的产能过剩的国家,将来还需要增加产能。 否则,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哪里?

“给一些点“刺激”以消化过剩产能”

必须承认,市场经济离不开宏观调控。 例如,中国的钢铁业、汽车业等,是市场经济(自由竞争)最充分的领域,也是生产能力过剩的“重灾区”。 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不是市场经济,也不是宏观调控。 由于宏观调控的预见性不强,没有按照市场信号提前抑制产能,巨大的产能扩张惯性地偏离了其他重要基本面(资源、环境、劳动力价格等)。 实践表明,越是市场经济,越需要宏观调控,但必须防止宏观调控永远是“后劲炮”。 现在最需要的不是抑制,而是给予一点刺激,给一点政策,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给一些点“刺激”以消化过剩产能”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5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