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54字,读完约4分钟

城市化是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长时间动力。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化进程增加1个百分点,将启动5万亿元以上的内需费用,拉动gdp增长1%-1.5%。 但是,高速的城市化快速发展也产生了许多问题。 笔者介绍国内外成功的城市化模式,以供参考。

“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不可持续”

英国:政府控制下的市场导向型。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达国家。 从15世纪末“包围运动”开始到19世纪中叶,英国用了约3个世纪的时间完成了城市化。 英国的城市化并不顺利。 由于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劳动住房不足、生活环境恶化,传染病蔓延,危害社会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 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英国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环境卫生和住房标准的法规,采取公共干预政策吸引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二战结束后,随着大规模重建、人口迅速增加、轿车的普及,英国有郊区化的趋势。 对此,政府采取设置环城绿化带、建设新城的城市规划政策,强调新城居住人口与就业岗位的相对平衡,成功抑制了大城市的无序蔓延。

“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不可持续”

美国:以中小城(市)町为中心的市场导向型。 美国城市化花了大约80年的时间。 美国不仅城市数量多,城市凝聚度也很高。 20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城市化速度减缓。 也就是说,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在持续,但是速度在下降。 乡村人口主要流向中小城镇,在大城市生活的人口向郊外的小城镇移动,也出现了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趋势。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迅速发展。 无论人口是集中在城市,还是人口从大城市迁移到郊外的城市,美国政府扮演的角色都很少。

“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不可持续”

日本:重视综合开发计划,政府积极介入。 日本政府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干预作用,基于大多数人和资源匮乏的国情,以小社会和环境成本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快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日本城市化水平从1950年的37.3%迅速上升到1975年的75.9%,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 为了缓解大都市圈过度集聚带来的地区快速发展不平衡,日本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制定了5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和一系列法规,制定了3大都市圈快速发展计划。 根据日本城市化的经验,事前的综合开发计划比较有效地处理了地区快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不可持续”

从国内典型模式来看,模式一是以当地以前传过来的特色产业为基础,以市场为主导,代表性地区有浙江义乌、河北白沟等。 浙江省义乌小商品市场、河北省白沟箱包市场都是以当地小商品制造业为中心迅速发展起来的市场。 在当地特色产业的带动下,产业集群逐渐涌现,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这种模式最大的优点是城市化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升级而自发发生,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相对较少。

“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不可持续”

二是政府和公司相结合,代表地区是湖南大汉。 湖南大汉集团从1998年至今,开发娄底、双峰、株洲、永顺等20个市、县、区,推进县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 该模型的优越性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城市总体规划,二是集基础设施、土地整理、二级开发、综合运营为一体,三是公司为政府实现面料向熟地的转型,公司承担基础设施建设。 在城市化进程中,当地政府和公司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不可持续”

三是由央企扶持,代表地区为广西百色华润町。 华润集团选择了人口稀少的贫困红色老区,进行了对口产业支援,进而实现了当地的城市化。 “华润希望小城镇”项目建设小组于2009年初在村民中成立了农民合作社。 合作社建立了瓜果育苗厂、家禽孵化厂、养猪场,开设了日用品批发超市和农资批发部。

“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不可持续”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可持续城市化需要产业支持。 中国理想的城市化模式是,以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为起点,商贸物流随之快速发展,带动产业技术升级,最终实现农村向城市的转型。 在这个模式下,城市化是当地特色产业迅速发展的结果,政府不需要承担基础设施投资的风险。 由于生产需要,零散的农民自发地集体劳动,完成了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有龙头公司的带动和政府的相应扶持政策,将加快城市化进程。 从中央政府的角度看,进行综合开发规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处理地区快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可以消除地区过度竞争造成的资源浪费。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周睿)

“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不可持续”

原文链接:日本新闻/财富//- 07/22/c _ 125042589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不可持续”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5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