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16字,读完约3分钟
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市场各方面的优势,如何兼顾二级市场的承受能力,如何更有效地防止虚假和欺诈上市,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 掌握了这些,改革的步伐就不容易走偏、走错,投资者对ipo的恐惧和抵制也会慢慢消失。
新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方案近日公开征求意见,ipo首次公开发行)再次成为市场热点。 从市场反应来看,各种呼声中对ipo重启的担忧和不安最为突出。 改革方案出台后二级市场的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情绪。
新股发行会影响市场供求关系。 其暂停和重启、节奏和方法等,与ipo相关的一举一动、一投足,一直以来都受到投资者的关注。 但从这次情况来看,市场反应尤为强烈,自去年年底以来,ipo相关问题不断推波助澜,有一个原因值得思考。
投资者对ipo很敏感,目前股票二级市场的弱势是直接因素。 去年年底ipo事实上暂停后,股市也出现了较强的反弹。 但是,好景不长,2月以来市场回到了不利的格局。 相反,迄今为止的两次ipo重启,无论是2006年6月还是2009年6月,股市都触底反弹了半年左右,呈现出强劲的势头。 市场下跌,信心低迷,对ipo这样的扩大供给的动向当然感到悲观。
但是,从更深层次上看,目前市场的心态,其实是上次ipo大跃进留下的“后遗症”。 数据显示,全年a股市场ipo融资额近5000亿元,全年近3000亿元,在a股历史上均属于“天量”。 不仅数量众多,上次新股发行中出现的收益失衡更为重要。 由于新股发行价格的放开,“三高”发行一度常态化,一上市就有很多深度的破发者。 ipo明明是发行方的“节日”,却成为投资者的噩梦。 高价发行还因为大股东和高管的充裕减收而留在空之间,高位兑现的例子这几年数不胜数。 短期内如此巨大的利润转移,损害了市场活力,也在投资者心中留下了阴影。
详细阅读此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方案,与这些问题相比,已经有很多制度安排。 在加强对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的约束的基础上,控股股东和高管所持股份在锁定期届满后两年内减持的,其减持价格不得低于发行价; 发行人应当在ipo时披露持股比例在5%以上的股东的持股意向以及减持意向等。 此外,加强定价过程的新闻发布要求,发布市盈率高于该领域二级市场平均市盈率的投资风险特别公告,也意在抑制高价发行。 但是,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现在还不明确,不足以消除市场的担忧。
处理问题的方法只能是继续深化改革。 目前,市场对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看法众说纷纭,有些完全对立。 例如,有人建议取消审查,由市场自由选择,像成熟市场一样“大甩卖”。 有人建议大幅提高ipo的门槛,限制融资规模。 在大方向上,新股发行体制的改革要多次市场化,但这些都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脱离市场实际的方法,确实有可能带来难以弥补的负面影响。 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市场各方面的优势,如何兼顾二级市场的承受能力,如何更有效地防止虚假和欺诈上市,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 如果牢牢把握住这些,改革的步伐就不容易走偏或走错,ipo市场就会更加稳定快速地发展,投资者对ipo的恐惧和阻力也会逐渐消失。
原文链接:日本新闻/财富//- 06/24/c _ 124901876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股民为何有“IPO焦虑””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6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