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95字,读完约4分钟
张茉楠(国家新闻中心副研究员)。
在内外需求逐渐疲软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以投资为主导实现“稳定增长”的政策意愿越来越明显。
超出经济增长率预期的下跌使“稳定增长”的任务更加突出,“稳定增长”也被地方政府演绎成了“稳定投资”,甚至是“拼命投资”。 最近备受瞩目的长沙、贵州版经济刺激计划是地方政府新一轮投资的缩影。
资金配置效果差,急需改善
“稳定增长”作为“稳定投资”演出,似乎确实很快就会见效。 这些年投资占gdp的比例逐年上升,2006年上升到50.9%,年上升到69.3%。 资本形成率2006年为41.8%,年上升至48.6%; 从投资增长速度看,“十一五”期间投资额年均增长21.9%,远高于gdp年均增长11.2%。 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2006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9%,年达54.0%。
据世行估算,改革开放30年中国年均9.8%的增长率,除了2~4个百分点是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外,其余6~8个百分点的增长率几乎都是来自投资的贡献。 1995~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9.92%; 1995年~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11.23倍,年均增长率达到20%。
可以说,在外需不振、欠费的情况下,投资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高投资率存在合理性,但问题的关键是投资结构和投资效率差。 如果用icor (增量资本生产率=投资增加量/总生产增加量之比)来衡量,我国的投资效率还很低。 虽然投入的资本越来越大,但资本的生产效率和投资效率越来越低。 这是因为,为了获得等值的经济生产而应该投入的资本增加,对中国投资的依赖性也将提高。
但是矛盾也被强调了。 过剩的生产能力通常被“出口”和“支出”消化吸收,而中国总是被“出口”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 但是,全球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打破了中国“大起大落”的经济循环,“周期性和结构性”重叠,产能过剩的产能找不到比较有效的“出口”。 另一方面,国内支出增长疲软,如果没有支出的有力支撑,新增加的投资产能无法很快被市场消化,减少的投资回报无法聚集越来越多的储蓄消化形成新的产能,大规模投资带来的结构性通货膨胀将取代产能过剩和库存化
地方政府新的投资冲动将进一步扭曲资金和资源配置,发展为债务和金融风险。 上次经济刺激计划留下的银行债务、地方债务还没有处理。 金融危机期间,为刺激经济而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规模大幅扩大,其中银领域承担着大部分融资责任。
预计新的地方政府投资规模将非常巨大,大量资金将安排在利润较低的项目上,因此杠杆率高,现金流不足,贷款集中度的风险越来越高。 如果地方政府继续进行银行输血和地方杠杆化,很可能会进一步恶化银行和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提高经济系统的脆弱性。
“弯道超车”也必须摆脱旧的轨道
“稳定增长”绝不是“投资”。 从这次长沙市投下的8000亿元投资计划来看,是去年地区生产总值的1.47倍,而该市去年的地方财政总收入只有668.11亿元。 也就是说,这意味着投资项目需要全市10多年的财政收入。
其实,多年前在中部的一点地区就提出过“弯道超车”的快速发展战术。 从经济快速发展周期理论看,危机期是经济“弯道”期,这一时期是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关键时期,也是后发赶超的重要机遇期,但问题的核心是能否通过投资导向的老路实现“赶超”
稳定增长与和谐结构并不相反,从当前“稳定增长”的政策构想出发,讨论总诉求的概念,但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立场出发,核心是内部总诉求从哪里产生。 迄今为止,我们从诉求方“三架马车”制作了文案,但很少改变考虑到劳动、资本、技术及其生产效率的新组合这一想法。
地方政府新的投资冲动再次敲响了警钟。 必须正确区分“长痛”和“短痛”。 在经济增长引擎转型的过程中,通过结构调整恢复经济增长是必须经历的阵痛过程,也是成熟的代价。 从提高的路径看,中国未来必须提高资本形成过程中的宏观投资效率,摆脱投资依赖型增长,通过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形成的加速来提高投资效率。 实际上,只有摆脱投资导向型增长的旧轨道,才能实际实现“弯道超车”。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重回投资驱动将加剧经济失衡风险”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5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