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67字,读完约4分钟

陈乃醒(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参考消息》近日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中国经济离《路易斯拐点》还有10年”为题,于英国金融时报网站7月27日的《中国人口奖金还在空之间》为题。 这篇文章引用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最重要的观点,“到2010年之前,中国将继续受益于劳动力供给过剩。 目前估计过剩劳动力在1亿5千万人的范围内,预计年会下降到3000万人左右。 ”

“中国农村1.5亿剩余劳动力毫无依据”

虽然笔者没有看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书的全文,但既然说“路易斯拐点”,那么过剩劳动力应该就是农村吧。

但是,中国农村现在真的有1亿5千万的剩余劳动力吗? 值得讨论。 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战术的制定和金融改革、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政策取向。

年末中国农村生活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比城镇稍差,为48.73%,总数为65656万人。 全国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100283万人,以相同比例计算,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约为4.8亿人。 在这4亿8000万劳动年龄人口中,已经有2亿5000万左右进入了城市地区的农民工。 这2亿5000万人是农村劳动人口的骨干,年龄分布约为20~45岁,其中过半数接受过中学或高中教育。

“中国农村1.5亿剩余劳动力毫无依据”

这样算来,农村约有2.3亿劳动年龄人口。 出不了这2亿3000万人,不能被视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首先,中国有1亿8000万亩粮食作物为主的耕地,在耕作机械化迅速发展的条件下,按各劳动力负担15亩土地计算,至少需要1亿劳动力。

其次,林业、茶业、水果、蔬菜、花卉等各种经济作物,所需劳动力也不会低于1亿人。

再次,农村有一定数量的乡镇公司、个体工商户、季节性服务业等,这些方面的从业者不在城市农民工的数量之内。

最后,假设我国农村人口6亿多人,平均按6口之家计算,至少有1亿户。 在农村收入逐渐好转、农民工生意收入逐渐增高的情况下,有些家庭主妇不一定出门。

另外,农村适龄劳动人口中还有在校生、丧失劳动能力的疾病、残废、虚弱等,至少有2000万人。

从以上不完全统计可以看出,农村已经没有剩余劳动力了。

报告书中提到了“路易斯拐点”。 这一学说是美国着名经济学家路易斯在“二元经济”理论中提出的。 刘易斯认为,快速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非农产业比重逐渐上升,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转移完成后,将出现拐点,这一现象称为刘易斯拐点。 由此可见,副本丰富。 但是,就拐点本身而言,两个特征很明显。 另一方面,“路易斯拐点”是整个社会劳动力市场供给平衡的临界点; 其二,由于劳动力供给紧张,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

“中国农村1.5亿剩余劳动力毫无依据”

以上两个特点目前在我国非常明显。 不是这样,正如报道的农村真的有1亿5000万剩余劳动力一样,不会发生公司招聘难的问题,也不会发生工资上涨的问题。 1亿5000万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占农村所有劳动力的比重不低,绝对数也不小,相当于我国本世纪初的转移水平。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时,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原则上有1亿多人,在接下来的十年中转移了另一半。 由于当时劳动力供应充足,就业竞争激烈,工资难以上涨。 由于劳动力价格低,抵消了其他因素价格上涨的影响,国际竞争力强,出口畅销,公司扩张快,利润率高,公司生活轻松。

“中国农村1.5亿剩余劳动力毫无依据”

目前,我国劳动力供给不足已经向农村蔓延。 农村养殖业、大棚、茶叶生产等劳动力短缺较大。

对“刘易斯拐点”的两大特点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也没有具体拆除农村劳动力分布,只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中国进行年度经济协商后”在报告中得出的结论。 这样协商的根据是什么?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中国农村1.5亿剩余劳动力毫无依据”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5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