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09字,读完约5分钟
◎张茉楠(国家新闻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
工业,特别是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中国经济正在进入增长的“疲软期”,“弱恢复”成为疲软期的第一个特征。 可以说,工业复苏的乏力表明了中国经济无法承受的转型之重。
最新数据显示,4月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增长9.3%,比一季度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下跌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增长9.5%。 由于一季度工业附加值对gdp贡献了40%,因此该工业增长率的下降对整体经济增长的压力非常大。
基本上,中国经济的疲弱表现在工业生产的增加值上,这源于制造业投资疲软。 由于前期产能扩张快、库存水平高,公司投资意愿不强,制造业投资增速低。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回升主要是城市化和政府主导的高度相关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增长率明显回升,工业化高度关联和非政府主导的制造业投资持续下跌。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年前4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0.6%,增长率比上3个月下降0.3个百分点。 制造业自去年以来持续下跌势头,前四个月比去年同期下降6.1个百分点,同时增速持续下跌0.3个百分点。 民间投资增长率超过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增长率,但也出现了之后的乏力感,前四个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23.9%,增长率比上三个月下降0.2个百分点。
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低迷反映了目前经济内增长乏力,这不仅反映了周期调整的问题,也反映了经济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困难。 首先,受制于产业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和债务“杠杆作用”的影响。 制造业长期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会影响投资信心。 数据显示,一季度规模以上的公司工业增长比去年同期增长9.5%,比11.6%下跌2.1个百分点。 其中,今年前两个月,规模以上的工业公司实现了5.18%的利润率,与去年第四季度相比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但经济周期逐渐形成的产能和总诉求平台式的下降,抑制了制造业投资的扩大,特别是产业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和债务的“杠杆效应”
其次,通常制造业的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公司筹资,微观层面的经营状况恶化进一步导致新的投资能力限制,成长后劲严重不足。 数据显示,进入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增长率下跌,其中3月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累计同比增长19.6%,较去年2月明显下跌。 更严重的是,由于赤字面扩大(目前公司赤字面上升至20.7% ),公司账户拖欠现象严重,账户构成比例上升,应收账款回笼和资金回笼困难,许多公司增加负债以弥补资金不足,杠杆率上涨至高点。
另外,诉求与生产失衡,可能意味着库存水平的平均水平低于预期,制造业投资增速调整缓慢。 目前,我国制造业公司约30%~40%的产能利用率在75%以下,不仅是钢铁、水泥、汽车、纺织等以前流传下来的产业,风力发电设备、多晶硅等一些新兴产业也发生了严重的“产能过剩”。 产业落后生产能力的比例达到15%~20%。 即使制造业增长率恢复到历史平均水平,相关领域的过剩产能依然无法消化,难以淘汰落后产能。 数据显示,4月份pmi初值回升至50.5,尽管仍矗立在50条枯荣线上,但扩张的波幅已经明显下降,远低于历史同期平均水平。 从季节性的角度来看,pmi一季的单薄决定了弱恢复格局更弱,中国经济恢复的难度、多元性和复杂性必须远远超出人们的估计。
本质上,由于周期性政策依赖高杠杆行业,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推动增长,私营部门制造业投资诉求受到抑制,杠杆增长超过gdp复苏速度可能不可避免。 因此,由于中国经济的结构分化和首要矛盾,预期刺激财政货币政策空之间已经非常有限,经济增长率位于经济结构调整,必然在未来增长中留在空之间。
制造业投资增长乏力的背后是中国经济艰难转型的缩影,可以说制造业是中国经济转型无法承受的沉重负担。 从短期因素看,国际金融危机打破了传统的世界经济循环体系,发达国家支出模式的调整对出口导向特征明显的中国制造业形成了较大的结构性制约。 更重要的是,受能源资源制约日趋严格、要素价格迅速上涨等影响,以中国制造为代表的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竞争特征逐渐减弱。
在短期刺激政策中,“稳定增长”和“结构调整”无法取得平衡,必须将经济增长的重点放在整体战术变革和深入改革的推进上。 宏观调控要从总量调控转向结构调控,经济增长重点要在宏观经济层面扩大出口,增加支出和投资主导的增长,从微观上转变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要素效率的提高,真正以内生力量启动新的经济增长周期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工业复苏乏力凸显转型之重”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5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