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20字,读完约4分钟
◎赵晓(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随着毕业季的到来,社会各界的目光又集中在“天之骄子”的就业问题上。 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再创新率高,产生了“史上最难就业的一季”。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过去10年,gdp堂堂正正向前发展,年均增长率达到两位数。 但是,尽管如此,就业率不过是“原地踏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为堪忧,违背了经济学上的奥肯定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是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突出,大学毕业生在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与其不一致。
首先,国有企业虽然劳动力吸收能力不足,但由于其职业稳定性高、福利待遇好等优点,许多求职者振翅高飞。 另一方面,劳动力吸收能力较强的民营公司由于缺乏各方面的支持,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其提供的岗位在工作压力、职业快速发展等方面存在明显劣势,进入民营企业是大学生的无奈之举。 根据相关机构对大学生的就业意愿调查,35.4%的大学生选择到党政机关工作,18.9%选择国有事业单位,13.6%选择国有公司,只有1.3%的大学生选择去民营公司。 矛盾的是,民营公司占大学生招聘公司总数的46%,国家党政机关、国有和集体事业单位仅占22.3%,供需反差较大,造就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其次,产业结构失衡导致大学生人才诉求水平较低。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出现了“就业不足”和“就业难”。 一个用人单位到处找,想涨工资来招揽员工,另一个人很可怜,宁可降低要求也只要求职位薄。 这一乍看矛盾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 “用工荒”反映了我国许多公司仍处于劳动密集型领域,用人单位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从事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但“就业难”证明了我国许多知识密集型人才没有被公司吸收。 这种扭曲的组织结构使得中国经济依赖于劳动密集、资源密集,年均就业增长率仅为1%~2%左右。 在一个社会最需要的劳动力是建筑工、组装员的情况下,约700万大学生要找到心仪的工作并不容易。
最后,区域经济失衡导致人才流动的单向度。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极不均衡,加之区域环境和社会资源占有的巨大差异,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收入水平不断拉大,在同一领域,不同地区的收入水平也有很大差异。 但是,高校毕业生的薪酬有望接近发达地区的标准,欠发达地区人才不足,但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无法提供与发达地区相当的劳动力价格,大学生的录用和引进能力与预期相差甚远。 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大学生人才的单一流动,人才流动的不均衡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就业难。
到底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 短期内似乎很难处理,但从长远来看,必须朝着下一个方向努力。 第一,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大学生人才就业的数量和质量。 第二,公司转变快速发展方式,优化用人结构。 我国依靠高能耗、高污染、高劳动力强度的运营方式已经难以维持自身的快速发展,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需要拥有核心竞争力,生产越来越多的高附加值产品,这就需要公司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 第三,大学生要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实现各方面的就业。 大学生求职时,不要强迫专业对口,而是要多层次、多行业就业,不要一味追求党政机关、国有机构,不要停留在更具活力、挑战的民营公司快速发展的东部沿海发达城市,而是要培养自己的能力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就业难缘于经济结构不合理”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5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