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14字,读完约6分钟
张茉楠
内生增长的无力感、宏观经济政策的缩小、产业竞争力的下降更加聚焦于中国的创新。 事实上,经济全球化、资源配置全球化和技术全球化使得一个国家无法拥有垄断创新的能力,也无法拥有创新所需的所有资源和技术,完全独立和封闭的创新更加困难。 开放创新已经成为科技全球化背景下的大趋势,中国如何利用新的全球化红利促进向创新驱动型国家的转变至关重要。
第二波全球红利正在展开
从趋势来看,中国第一波全球化红利趋于尾声,第二波全球化红利正在展开。 与低要素价格参加国际分工获得的第一波全球化红利不同,第二波全球化红利是指利用中国巨大的内需市场,通过吸收技术、人力资本等国外高级生产要素推动中国经济升级,最终创新驱动型经济带来的快速
近年来,由于我国国内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土地供给紧张、劳动力供给结构性不足,原有的生产价格特征相对弱化,一些外需导向型、劳动密集型外商投资公司的经营面临一定困难。 但从整体来看,我国吸收外资的综合特征并未明显减弱。 首先,我国国民经济保持较稳定的增长,扩大内需政策进一步挖掘了国内市场的增长潜力,逐步提高的劳动力素质和较完善的配套能力为吸收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外商投资创造了快速发展条件。 其次,创新推进和鼓励实施快速发展战术和战术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措施为提高外资质量和水平提供了政策性支持,地区差异和多层次劳动力继续为多类外商投资提供了广阔空之间。 此外,外商投资环境整体改善,外商投资便利性不断提高,涉外法律法规日益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力度明显加强,跨国公司仍有望在中国长期投资。
开放式创新“青蛙跳”
机会来了
当前我国为适应世界经济形势和竞争格局的一些变化而进行的积极战术调整,既是我国自身、向世界积极创造的战术机遇,也是对我国战术思维能力的重要挑战。 中国技术转移和技术成果购买率低的格局正在发生积极变化,这得益于技术合作和接受外部技术转移,可以通过开放创新从“危机”向“转机”转变。
研究数据显示,近年来,境外科研经费和技术转移项目总体呈上升趋势,发达国家和中国开展合作研究的诉求也越来越大。 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通过振兴高端制造业、启动“再工业化”、扩大服务出口、向中国转移技术等途径,实现了自身的经济再平衡。 从产业技术创新规律看,高新技术产品研发投入大,同时产品生命周期短,在全球市场一体化的情况下,要分配研发价格,必须走批量出口的路线,提高产品销量,依赖规模化的海外市场才能获得与研发投入成正比的利润
中国吸收外资面临着多层面、多层次的国际竞争。 全球直接投资总体呈现复苏迹象,全球企业国际化程度持续提高,现金持有量创历史新高,未来可能出现新的全球投资增长势头。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科技产品出口的巨大市场,根据商务部的数据,从2001年到2001年,中国进口高新技术产品从560亿美元增加到4630亿美元,年均增长23.5%。 同期从美国进口的高科技产品,2001年从中国高科技产品进口总额的16.7%下降到了去年的6.3%。 相关预测表明,未来10年内中国高新技术市场年增长率将达到20%~40%。 通过越来越多的开放创新和合作创新模式,拥抱世界产业转移和自身产业升级,意味着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新兴的产业转移基地和研发中心,这无疑是中国实现开放创新“蛙跳”的巨大机遇。
中国开放型经济空之间的巨大[/s2/]
未来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空之间还非常巨大
一个是在吸收外国直接投资( fdi )的中国有很大的(/)/k0 ) /之间。 另一方面,联合国贸易快速增长会议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吸收fdi存量的人均规模长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最高的是年,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8%,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持续下降。 未来,中国有必要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数量,并加强招商引资质量。 吸引外商投资进入高附加值制造行业,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强外商投资作为技术和智力引进重要载体的作用,促进东部地区外资吸纳转型升级,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优化利用外资地区结构,特别是外资在中国的创新能力
二是中国进一步降低市场壁垒空之间也很大。 根据金融开放度的指标,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从国际金融市场来看,中国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空之间巨大。 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伙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民币区域化的空之间有必要进一步扩大。 此外,将进一步降低工业产品关税税率,继续加大对外资的开放力度,加快高新技术进口,完全利用全球资源参与核心技术的研发。
三是在推进政府效率和市场化机制方面,空之间更大。 深化政府职能转变,积极稳妥推进简政放权,着力构建服务型政府,减少政府直接参与,促进科学研究和自主创新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政府采购方面要更加透明公平。 从长远来看,重要的核心技术、尖端技术和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强的新兴产业,如新一代新闻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参加国际市场政府采购的机会很高。 因此,全球红利没有减少或消失。 只要中国善于利用世界创新资源和高级生产要素,持续上升到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它仍能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创新空之间,中国将成为第二次全球红利和开放的最大受益者。 (作者是国家新闻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
原文链接: epaper.stcn/paper/zqsb/html/epaper /索引/内容_ 472181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中国必需拽住新一轮全球化红利”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5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