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92字,读完约4分钟

◎张茉楠

中国的战术机遇期是世界罕见的战术机遇期。 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中国将进一步推进结构调整的转型,对内对外实施新的“双向开放”。 这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与世界迅速一体化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推动力。 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首要推动者。 2000年至2000年,中国对世界出口额增长的贡献率为15% (美国为6.63% ),对世界进口额增长的贡献率为11.86% (美国为8.53% )。 从2000年到2000年,中国累计进口总额接近13万亿美元。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从2008年到2008年,中国进口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例从6.9%上升到9.5%。 在金融危机肆虐的三年里,全球进口总体减少8.4%,中国逆势增长23.3%,成为全球诉求的支持者,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张茉楠:中国新一轮开放将成为全球增长引擎”

年中国出口贸易约2.21万亿美元,增长7.9%,仅为改革开放35年来出口平均增长率的一半,但与世界出口增长率相比,中国的出口增长率仍然比世界出口增长率快得多。 年全球出口在3%左右,中国出口增速约为全球出口增速的两倍以上,这意味着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的比重仍在上升,已占全球货物贸易总量的11.1%。

“张茉楠:中国新一轮开放将成为全球增长引擎”

对亚洲来说,中国的影响更为明显。 过去十年,亚洲在欧美出口中的比重明显下降,但域内贸易比重大幅上升,域内贸易更加紧密,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价值链和“新的雁荡妇模式”。 2000年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额从1000亿美元以上增加到1.3万亿美元,成为许多周边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重要的投资来源地。 现在中国和周边国家的贸易额超过了中国和欧、美的贸易额之和。

“张茉楠:中国新一轮开放将成为全球增长引擎”

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继续让世界分享增长红利。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政策决定》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加快培育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新特点,建设面向全球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互联网,包括全球投资、生产、出口、流通、服务 八大以后,中国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推进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设立上海自贸试验区,积极推进世贸组织多边协定《新闻技术产品协议》( ita )谈判,申请加入服务贸易协定( tisa ),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还加快推进自由贸易区战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达12个以上,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

“张茉楠:中国新一轮开放将成为全球增长引擎”

中国经济的“再均衡”和结构升级将给世界带来新的机遇。 在全球范围内,客户力量一直在从欧美发达市场向新兴市场转移。 年中国的支出规模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支出国。 年,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将达到6亿人左右,总费用将是去年的3倍以上,届时预计将释放64万亿元的购买力,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进口市场和增长最快的进口市场。 巨大的中国市场将成为引领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张茉楠:中国新一轮开放将成为全球增长引擎”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瓶颈、中国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中低端位置,都与技术落后密切相关。 未来,随着我国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支出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生产模式的转变,世界特别是发达市场对资本设备和商业服务的诉求将大幅增加。 随着中国首次成为“净资本输出国”,资本大规模出口,意味着中国已经具备了重构本国竞争特征、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能力。

“张茉楠:中国新一轮开放将成为全球增长引擎”

“一带一路”战术构想共同构建世界开放型合作互联网。 全球化迅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世界增长和贸易投资框架正在深入调整,亚欧各国都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挖掘了区域快速发展的活力和合作潜力 基于这种世界快速发展的趋势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新趋势,中国国家主席习大大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术思路和合作建议。 “一带一路”战术合作是多层的,起源于交通物流,兴起于商贸流通,强于相互融和取胜。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1990-年,全球贸易、跨境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率为7.8%和9.7%,“一带一路”相关65个国家同期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3.1%和16.5%。 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年,丝绸之路外贸、外资净流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3.9%和6.2%,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6个百分点和3.4个百分点。 “一带一路”的顺利推进,将有助于建设共享优势的全球价值链、优化全球资源配置、互利双赢的全球区域经济布局与合作互联网的形成。

“张茉楠:中国新一轮开放将成为全球增长引擎”

(作者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张茉楠:中国新一轮开放将成为全球增长引擎”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5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