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90字,读完约3分钟
近日,北京市长王安顺表示,北京已与中央签订责任书,承诺全年空气污染将得到改善,其中pm2.5治理将达到7600亿元。 王安顺说,中央领导人开玩笑说治理不好空气息“抬头见”。 王安顺说,为了明年能建成天蓝、水清、地绿,我值得一万亿元。 因为这是为了民生,大家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阳光,空煤气,水,这就是政府要投资做的事情。
霸气地说:“抬头来见你。” 但仔细一看,这里的“军令状”不过是前几天很火的“防雾霾责任书”。 这本责任书似乎向北京市民展示了治理雾霾的希望——7600亿,但是这样巨大的投资无法治理任何污染! 看来,到了明年北京又能重回2008年奥运会时的蓝天数了。
但是,豪言壮语并不一定能实现。 这并不是对北京的污染治理说风凉话,而是提醒了治理雾霾工程的规模和难度。 雾霾治理既有“源”问题,也有“流”问题,既有稀疏问题,也有堵塞问题。 那么,这7600亿人要想如何被录用取得最好的效果,就需要确定的想法。 要强行烧掉这7600亿并不困难,雾能否最终消失才是关键问题。
现在雾霾的豪言壮语让人联想到“治理千亿污水”的先例。 在“十五”规划期间,当时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了“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但到了2300年,“三河三湖”水质仍然很差,农村饮用水不安全人口约3亿2300万人,9084万人直接受到水质污染影响,治水6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持续不断。 由于前两年出现了“有人付数十万美元请环境保护局长在河里游泳”的消息,据悉水污染状况只是恶化了,并没有减轻。
千亿元污水处理效果不佳,是前车之鉴,促使其在豪言“7600亿元治雾霾”之前保持冷静。 雾霾的来源到底是什么,是在北京还是在津冀鲁豫中,这个问题必须弄清楚。 如果北京方面每天花大量资金净化空煤气,而那边的黑烟不停,那就是“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
治污必须注重效率,但7600亿的投资如何产生良好的性价比? 与北京的gdp或财政收入相比,7600亿是天文数字。 根据刚刚通过的《年北京市政府实务报告》,年北京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3661亿元。 也就是说,7600亿元相当于北京市政府两年多的财政收入。 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给每个市民配备防毒面具和背氧气瓶的费用。
而且,如果关闭污染公司,gdp会减少多少? 让相关公司做脱硫脱硝等环境对策需要花多少钱? 政府部门有时宁愿停课不停止污染公司,这是什么观点? 更追问的是,花了7600亿的费用后,会不会有人对此负责呢? 如果花了钱雾霾也很严重的话,怎么办呢?
钱不是万能的。 雾霾治理首先是关闭污染公司,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政府要不惜割肉,打破对gdp的崇拜。 如果只是在最后阶段用空煤气屏解决,这样的道路即使耗费财力和物力,也没有真正的效果。 “7600亿的雾霾治理”绝对不能陷入这样的怪圈——一切为了gdp,产生雾霾的都是gdp,治理雾霾的也是gdp!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王传涛:北京7600亿治霾 当以千亿治水为鉴”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4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