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06字,读完约3分钟
舒祥
今年中央部门“三公经费”的公开有三个比较鲜明的优点。 一个是部门公开集中,按规定第一时间公开的部门有很多房子,不像去年那样磨磨蹭蹭的。 二是“三公经费”公开。 虽然很多部门报道了巴士数量、公款出国人数等新闻,但是在公款受理方面被公开的情况依然很模糊。 三是今年中央部门公布的结算副本更加丰富。 决算表从2张增加到6张,详细说明了各收支数据。 另外,增加了很多图表,一般来说更容易理解。
当然,如果不是专家,普通公众要真正了解各部门“三公经费”的情况,依然不是简单的事件,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公共中央部门对“三公经费”的了解,仍然以依赖媒体的报道为主,其中尤以相关软件标题为主。 例如“地震局新增12辆公交消费294万元”、“本公司新增52辆公交支出1636万元”、“审计署实际拥有公交206辆,每辆运营维护费5万元”、“南水北调事务所一家,
以前对“三公经费”没有公开,新闻没有公开感到不满。 但是,现在各部门统一公开“三公经费”的时候,面对信息轰炸有点不知所措。 为此,有必要好好整理这些纷繁的新闻,以便能够通过更直观的方法了解各部门三公的情况。 例如,各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后,财政部可以分别对比公款接待、公款出境、公交经费等并列对象表,将各部门近两年的人均出境费用、每辆公交的运营费用、公款接待费用、住房补贴等并列在同一张表中。 这样,无论是与本部门过去的数字进行比较,还是与其他部门同步的数字进行比较,都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来,便于进行一般的评价。
应该说,公开“三公经费”是一个开始,其价值不仅在于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也在于满足公众的监督权。 也就是说,各中央部门的责任不仅仅是公开了“三公经费”。 公开后,那些经费不合理,那些数据有问题,公众必然有一点疑问和疑问,需要有效地应对和解答这些问题。 比如,很多网友问,南水北调工作花了那么多钱去国外考察什么,南水北调这样的事件是不是中国特有的? 例如,各部门新购买巴士基本上需要二十三万辆,这符合相关标准吗? 还有,中国地震局竟然有1082辆巴士。 第一用途是什么?
公众希望各部门能够站出来积极回答舆论关于“三公经费”的提问。 这样,公众才能真正参与“三公经费”的公开,纳税人的监督权和表达权才能得到真正的尊重,“三公经费”预算有望逐年合理编制。 首先是新闻公开,其次是提问,最后是总结改进,受到社会的赞扬,如果做不好,就会面对舆论的批评,各部门为了部门的形象和诚信而竞争——这才是公开“三公经费”的良好循环。
转载时请联系“每日经济信息”。 未经《每日经济信息》授权,严禁转载和镜像,违者必须追究。
每次预约都打电话
北京: 010-58528501上海: 021-61283003深圳: 0755-8359成都: 028-86516389 028-86740011无锡:
15152247316广州: 020-89660257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公开“三公经费”还需形成良性循环”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4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