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08字,读完约4分钟
经过评论家叶檀
即使不成为“315”,食品的安全性、产品的质量也经常牵动着大众的敏感神经。 从车辆到食品,最终到饮用水,空煤气,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环境灾害。
中国产品的信用折扣令人痛心,已成为经济转型的最大障碍,不仅在国际上销量受到怀疑,在国内也不被信任。 国内费用最高,升级的最大受益者可能不是国内公司,而是质量有一定保障的外资企业。 这在奶粉领域已经表现得很好。
产品信用折扣是经济增长过快、费用过高的必然产物,必须放慢速度,改变上游产业结构,才能解决质量问题。
我国的牛奶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成为中国乳业的分水岭,此前高速增长,之后原地踏步,为此前的高速增长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乳业专家王丁棉发布的《中国乳业面临机遇与挑战》报告显示,到2008年的10年间,国内乳品领域处于快速发展期,鲜奶产量年均增长率为17.4%。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至今鲜奶总产量年均增长率骤降至1.29%,国外奶源进口量增长近500%。 随着进口奶源价格上涨和本土价格竞争加剧,目前全国700多家乳品加工公司中亏损的公司近40%。 这四年多来,中国人的年均奶量只上升了0.3公斤,这才是部分安全保障奶源正常增速。
国内奶源的70%由散户饲养,曾任以色列驻华使馆农业参赞的以斯拉·沙尼表示,中国奶牛年产量为4000公斤至4600公斤,仅为西方标准的1/3。
小农经济模式无法支撑巨大的乳制品产业链。 小农的生产方法与传统的支出结构、人口数量不一致,一旦超过生产的界限值,就会出现各种注水、吸毒的行为。 小农、低标准、甚至无标准的上游畜牧业,直接制约了我国乳业的快速发展,乳业如铁矿石,上游掌握在别人手中,中国成为加工制造大国。 没有质量、标准,就没有高质量的商品。
不仅是牛奶,在我国出生的猪等家畜饲养,也没有脱离小农经济的极限,没有上游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高质量化生产,希望食品产业的质量异军突起,无异于做梦。
虽然上游生产标准不严格,但为了提高眼前业绩,为了快速致富,对重金属、地下水污染等视而不见的行为,加剧了食品的劣等现象。 在重金属污染之地,粮食质量不可能变好,土地凝固,粮食不可能有机。
如果说中国乳业标准受制于现实,必须低于国外标准,那么在汽车等领域标准下降,就会在快速发展经济、保护公司的幌子下,剥夺顾客的利益。
令国内客户愤慨的是,全球大型汽车制造商召回问题车,一人疏忽了中国市场。 跨国公司的双重标准经常提出“中国车型使用的零部件制造商不同,没有这样的问题”并进行市场歧视。 跨国巨头们以中国标准为借口,以中国零部件的国产化率为吸引力诱饵,认清中国相关法律体系、机构认证透明度不足等漏洞,有意这样做。
近两年来,国内企业品牌汽车在轿车行业的召回数量只有4例,但从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缺陷汽车召回新条例得到了弥补,补偿仍然很低,可能存在经营者和制造商的责任转嫁现象。
从中国出口的食品大多质量最好,但价格往往低得令人难堪。 降低标准增加合格率的方法也不能说服客人使用国内奶粉,向国外出口高质量食品也不能改变信用折扣的现实。
黄浦江的猪死事件,极大地暴露了上游小农经济、地方政府的执政无力感,也暴露了中国食品安全的致命伤。 那就是国民对污染的麻木,和环境保护素质的低下。 他们甚至对身边的猪死都很淡定,在空气体的高度污染中谈笑风生。
破坏性快速增长、散沙的小农经济、九龙治水的多头管理、对环境的麻木不仁,共同构成了劣质食品的保护伞。 降低快速发展速度、修复环境、建立环境保护优势链、搞活信用、建立现代农业、改变国民素质,是食品安全不可缺少的基础。
自己也不保护自己,谁能保护我们?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叶檀:谁能保护食品安全?”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3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