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81字,读完约3分钟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日前在北京召开。 大会通过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意见》,提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成符合科技快速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纳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现在想想,离这个目标还不到10年,需要时间,任务很重。 幸运的是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 特别是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板块,大大改善了过去多年来制约中国科技快速发展的科研投资不足的问题。 国家在太空散步、蛟龙潜海、超级计算机、高铁、超级杂交水稻、基因测序等方面,众多科技要点项目和重要项目层出不穷。 中国应该发挥自身的特色和特点,跟上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的条件。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的科技创新取得了成果和进步,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发现。 特别是象征着获得世界最高科学奖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在我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至今无人获得。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也不能适应我国科技体制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际竞争的要求,科技与经济结合还不密切,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化的能力还很低,公司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技与学术界还很浮躁,科研风气不佳。 如果不能尽快处理这些问题,必将影响我国科技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现。
对我国科研现状和社会环境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官本位意识和行政主导科研和学术活动的体制机制对科技创新的负面影响。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发生在中国?” 碰巧的是,我国着名科学家钱学森生前也提出了“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学校很难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两者对比的是科学和学校,虽然问题立场不同,但其精神内涵完全一致,都指向了中国社会的要害,即行政主导的科学研究和教育评价体系,窒息了中国的科学研究和学术自由,使创新无法进行。
具体来说,官僚本位和行政主导机制对科研的负面影响,最重要的是政府官员为科学家明确科研要点,科学家遵循官僚意志,从事能展现官僚政绩的研究项目,而不是科学家主导研究项目 这样的科学研究政策和科学技术体制的目的是让科学家“早日出成果,出大成果”。 面对如此大的压力,作为合理的选择,科学家只能做短一点、高一点的项目,对于不明确性大的原创性基础研究,尽量避免。 由此,在我们的科学技术和学术环境中,形成了“不能失败”的大致风气。 事实上,在科学研究中失败是重要的部分,为研究提供极其宝贵的经验。 害怕失败,科学家不敢对未知行业进行尝试。
所以,处理“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问题”,实际上是在处理阻碍中国科技创新的问题。 这就是取消科学研究和学术行业的行政主导,消除官本位意识对科学技术、教育、学术的浸染。 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形成多元化、多层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要建立以公司为主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培养科研成果产业化道路的科研人才,用科学精神占据人们的头脑和思维等。
转载时请联系“每日经济信息”。 未经《每日经济信息》授权,严禁转载和镜像,违者必须追究。
每次预约都打电话
北京: 010-58528501上海: 021-61283003深圳: 0755-8359成都: 028-86516389 028-86740011无锡: 15152247316广州: 020-89660257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科技革新要处理“李钱问题””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6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