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49字,读完约3分钟
周荣祥
在钢材价格回归18年前原点之际,宝钢股份提出50亿元回购计划,市场仿佛被打上了强心针,开始乐观地预计领域将见底。 但实际上,这一激动人心的计划只是企业资本层面的一次运营,与领域基本面无关,并不意味着钢铁领域的投资价值已经显现。
钢铁领域确实处于前所未有的糟糕时期,但“一斤钢材的价格连一斤豆粕都不如”、“一吨钢只赚1.68元”的现象绝非最坏,也许更悲惨的情况还没有到来。
众所周知,产能过剩是造成中国钢铁业目前困境的根本因素。 在呼吁下游区域增长全面放缓的情况下,进入今年日产粗钢产量维持在200吨的高位。 因此,区域能否走出困境,基本面能否改善,取决于供求关系能否好转。
但目前来看,供大于求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甚至几年内的主旋律。
如果这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话。 首先,钢铁业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其诉求的增长取决于投资的强度,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对投资驱动的依赖已经是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思路。 从长远来看,国民经济对钢铁的诉求已经处于下降通道。
这样,问题的关键是第二个方面,在诉说增速达到峰值的同时,如何抑制产量的增长。 很明显,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件。 事实上,这几年中国钢铁业经常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全领域的规模在“严格控制产能”、“淘汰落后”的口号中,从2007年末的6亿吨上升到了去年年末的近9亿吨。 这意味着市场经济的正常规律在钢铁这个特殊领域已经完全失灵了。
回顾过去几年,钢铁业的快速发展可以说是“国进民退”的典型代表。 在淘汰落后、提高向领域集中度的口号下,地方政府纷纷强势主导,参与重组,最终领域前十大公司的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从2005年的34.7%上升到了年的48.6%,但另一个数据可能更为直观。 也就是说,5%的公司生产了73%的钢。
当整个领域回到计划经济的国有企业大一统时代时,出现了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钢铁公司是以前流传下来的利税巨头,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和主导下,这些巨无霸公司往往无视价格,疯狂扩大生产,利润似乎并不重要。 另一方面,在所有领域利润越来越淡的时候,只有扩大生产能力才能维持竞争的特征,所有领域越来越过剩越陷入扩大生产的怪圈。
事实上,相似的困境不是中国特有的,而是由于各种因素,这种局面在中国表现得更为突出,处理起来也更为困难。
从西方国家快速发展的经验来看,通常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后,钢铁生产能力会过剩。
例如,到20世纪75年代为止,德国、法国等欧洲9国经济处于周期性增长阶段,粗钢产量稳步上升,但随后由于产能扩张计划未得到纠正,积累了供大于求的矛盾,从1975年到1985年 欧洲钢铁领域花了约20年的时间,逐渐处理了产能过剩问题。 因此,即使中国钢铁业知道问题的核心,但要摆脱领域的困境仍然需要很长的时间。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钢铁业困局难解 冬天还很漫长”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6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