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31字,读完约3分钟
◎曹中铭
在历时5个多月的审查公司ipo财务鉴定前担任了董事。 根据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消息,截至5月31日,预计ipo的排队公司数量为666家,从年初开始共有269家ipo申请停止审核,其中主板135家、创业板134家。 很明显,中止审查的公司数量所占比例不低。
从2010年开始,a股连续三年成为“熊冠全球”,市场低迷导致投资者信心严重丧失,呼吁暂停新股发行的呼声层出不穷。 去年四季度ipo在事实上的暂停态势下,拟上市的待审公司又逐渐形成了ipo堰塞湖。 在这种背景下,监管部门启动ipo财务审计,无疑能对缓解ipo堰塞湖的压力起到一定的作用,事实也是如此。 其实,ipo财务审计的起步,近年来新股业绩的“变脸”现象愈演愈烈,新股业绩频繁呈现“变脸”,凸显了包装粉饰现象的大行其道。 包装粉饰本质上是指发行人的虚假上市行为。 很明显,监管部门不能坐视不管。
纵观“审查被中止”的公司,值得关注的地方不少。 第一,它已经成为公司的“折沙”。 就像多年来神舟电脑为进入资本市场不懈努力一样,曾经三次三次都被评委会通过,但在这次评委会中被“击中落马”,再次失去了与资本市场的交往。 二是农业和支出类公司比较大。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申请终止审核的涉农公司约有30家,包括富贵鸟、千禧之星珠宝等支出类公司。 其三,也有有名的公司。 除上述富贵鸟外,中国建材、永煤集团、京客隆等上榜。
在所有的审查中止公司中,中国建材的“退出”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 迄今为止,从未有大型央企从H股回归a股“失败”的案例,更不要说进入考核过程后停止考核了。 即使是中央企业的“光环”,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审查委员会也变成了绿灯,更何况不符合上市条件的中央企业,还存在着特别上市的“通道”。 但是,在这次调查中,中国建材也被挡在了市场入口。
试想,如果监管部门没有开始ipo财务鉴定,休说是中国建材,就像神舟电脑一样,已经发现了问题,但再次发现问题的公司也不会被停止审查吧。 如果获得批准发行批准,与相关问题相比,发行人和保荐机构等可以像隆基股一样采取“措施”蒙混过关,留在市场上的又是问题企业。 另外,如果不开始财务审计,ipo堰塞湖的压力就不能“缓解”,最多269家公司也不能中止审查。 其中有些公司可能会被审查委员会否决,但市场上能“混淆”的公司一定很多。 从这个角度来说,开始ipo财务审计的最大意义就是“清除”很多不符合条件的公司。 当然,如果有这次的审查,今后也可以对关联公司和中介者起到警告的作用。
ipo财务鉴定像“过滤网”一样,由考核公司进行过一次筛选,同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监管部门到考核公司及相关中介等,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明显不小。 这也是市场监管前进的措施,但也是被动应对考核公司中的包装粉饰行为。 我认为监管部门“自愿”启动财务审计的措施,应当转化为发行人和中介机构的“自觉”行动。 所有这一切的背后,当然离不开对违规行为的严惩和严惩。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倘若没有IPO财务核查”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6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