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61字,读完约4分钟

汤亚平

1993年,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对中国、东欧及前苏联的市场化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 结果,前苏联、东欧和中国在市场化进程中出现了迅速的财政下降,但只有中国成功地抑制了通货膨胀压力。 按照他提出的经济市场化顺序,金融增长必须建立在中央财政平衡的基础上,否则就会受到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的抑制。 因此,他将中国发生的“财政下降、价格水平稳定和维持高金融增长”的现象称为“中国之谜”。 而且这个中国之谜也持续到今天,在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突破百万元大关的情况下寻求新解。

“百万亿M2的中国之谜”

继国内生产总值( gdp )、居民费用指数) ( cpi )之后,m2逐渐成为中国人熟悉的经济用语。 年3月底,中国广义货币余额达到103.6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7%。 狭义货币供应量( m1 )的余额为31.1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9%。 在这些数据中,最引人注目的是m2首次突破百万元大关,位居世界第一。 不久,在网络微博、街头巷尾,关于m2的讨论正在高涨。

“百万亿M2的中国之谜”

m2突破百万亿,光从数字来看很可怕。 但实际上,客户熟悉的现金和纸币是货币,这不是经济学中货币的唯一概念。 从经济学上讲,我国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划分口径,将货币供给分为多个层面。 m0=现金,即居民手中的现金和公司单位的准备金,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 m1=m0+普通存款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其他存款。 由此可知,m2涵盖了各种形式的资金,并不是全部流通。 在我国m2的构成中,银行存款比重比较大,根据3月底的数据,m0只占5.37%,m1只占30.03%。 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我国的m0不高。 年末,美国、欧元区、日本的m0都在1万亿美元左右,我国的m0为5.57万亿元,约8600多亿美元。

“百万亿M2的中国之谜”

其次,巨大的m2不等同于高通货膨胀。 因为m0、m1、m2三种货币形式对物价的影响不同。 通俗地说,m后面的数字越小,对物价的影响越大。 m0对物价的影响最大,m1次后m2更为间接。 m2的影响通常取决于央行的货币政策,如果存款准备金率持续下降,流通中的货币就会变多,物价就会上升。

“百万亿M2的中国之谜”

近年来,由于m2增长,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不一定在上升。 数据显示,2000年m2仅为13万亿元,2008年接近50万亿元,当年cpi涨幅为5.9%; 仅4年后的一年,这一数字上升到97.4万亿,当年cpi涨幅为2.6%; 今年3月底,m2一举突破100万元大关,此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3月cpi涨幅为2.1%。 从2000年以来的12年来看,2007年、2008年的cpi分别为4.8%、5.9%,除了年cpi跳至5.94%外,基本处于较低水平。 同期的m2增长率远远高于gdp增长率。 从数据的绝对值来看,还没有观测到m2与通货膨胀率直接相关。

“百万亿M2的中国之谜”

虽然提高m2增量余额的因素很多,但第一是经济货币化的结果。 央行副总裁易纲曾在《中国的货币化进程》一书中讨论过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长。 他认为,超额货币并不是真的“超额”,而是用来满足新货币化经济的需要。 到1993年,中国将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商品经济,相应开放市场价格,带来大量商品交易现金诉求,需要一定的货币支撑; 到1993年,随着中国短缺经济状态的结束,以吸收商品为主的货币过程也相应告一段落。 但是,中国的货币化进程并没有结束,而是随着市场经济因素的吸收和资产的吸收而进一步加快。 另一方面,城市化正在起飞,高速公路网、铁路网、机场、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这些都是中长时间贷款完成的,m2不断创造。 另一方面,公司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将土地和商品房推向货币化进程,股票和房地产市场不断扩大,相应地对货币供给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诉求。

“百万亿M2的中国之谜”

2000年,加入世贸组织( WTO )后,我海外汇储备积累较多,导致外汇占款增加和本国货币投入增加,为m2余额。 我国储蓄率高,加之我国银行信贷占社会融资的绝对主导地位,但另一点国家有大量银行以外的金融系统作为公司融资渠道(即银行分流了应存款的m2 )。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整体的m2余额高也不足为奇。

“百万亿M2的中国之谜”

随着m2的余额接近百万亿大关,中国m2与gdp的比率再次创下历史新高1.9倍。 认为将此等同于货币超发,中国经济将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是非常片面的。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百万亿M2的中国之谜”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5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