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77字,读完约4分钟
周子勋
李克强总理主持了上周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了两个特别值得关注的信号。 一季度经济乏力,中央可能将当前要点放在应对经济增长乏力上二是,鉴于经济决策环境变得更多、复杂,宏观政策下一步的调整将更加谨慎。
一季度中国经济走势让市场有些意外。 从工业增加值、投资、费用、耗电量等多项数据来看,经济复苏虚弱。 例如,支撑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在一季度只有20.9%的增长,低于1月至2月的21.2%的零售费用数据在一季度只增长了12.4%,远远低于去年的14.3%,依然支撑着经济 结合此前公布的货币数据,高流动性和创纪录的社会融资规模没有很好地支撑中国的经济增长,反而由于经济疲软和通货膨胀压力的合力,中国经济有可能陷入流动性陷阱。
在宏观层面上,微观行业也很窘迫。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安徽等中部地区,中小企业状况日益恶化,出口加工业更加滑坡,浙江民间金融基本处于偃旗息鼓的状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打工的农民工去年收入没有显著增加,很少回家乡的费用 此外,实业公司的经营环境也不容乐观。 令人惊讶的是,李克强总理在数据公布前强调,国际国内环境中不稳定不明确的因素仍然很多,深层次矛盾不断出现,形势相当复杂。 我相信这种表现是某种放矢,含蓄中央现在的要点可能是应对经济的衰退。
与一季度中国经济业绩相互印证的是,国际机构纷纷下调了中国的评级。 惠誉在4月9日下调中国长期本币发行人违约评级( idr )后,穆迪于4月16日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正面”下调至“稳定”,中国国债评级仍为aa3。 两大评级企业下调中国评级展望的基本理由相同,第一个原因是中国的政府债务和影子银行。 由于外界对中国债务的看法相似,预计另一家大型评级机构的基准也可能降低中国的评级。 问题是,这种一贯的风险看法一旦形成,不仅我国融资价格会上涨,市场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也会进一步加剧。
当前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微妙形势,使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面临困境。 据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政府有必要更加致力于经济恢复的巩固,以避免经济增长进一步滑落。 那么,如何实现“稳定的经济”呢? 目前,宏观经济思路围绕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结构调整三个方面发挥着作用。
在货币政策上,不排除宏观政策有微调的可能性,现在货币政策放宽的可能性似乎越来越大。 货币政策的适度放松对改变市场预期有着特殊的作用。 目前,国内各方对货币政策非常敏感,如果说这是因为金融业还有很多风险,比如地方融资平台,或者可能被夸大的“影子银行”。 因此,在这种关键时刻,中国在货币政策的掌握上保持着冷静的头脑。
目前,市场上预计中央可能会优先考虑财政政策。 因为财政政策的基调本来就很积极,致力于财政政策并不是不妥。 另外,财政政策的实施容易把握方向,容易吸引地方和市场的参加。 以增值税改革为例,4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今年将进一步扩大营业税改革增值税试点。 财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增值税改革试点范围内的纳税人超过110万户,去年试点共计超过400亿元。 从今年8月1日开始,“1+6”领域试点扩大到全国后,预计今年公司将税负减轻约1200亿元,推开“增值税改革”后,预计每年可减税约2~3千亿元。 这些财政行业内的支出,可能会成为政策回旋的重要助力。 当然,应该观察的是,从财政政策的执行受地方财力限制的角度看,完善地方债务、减轻债务压力、变相增加财政政策空之间、放松投资审查、放行项目等以前流传下来的手也比较大 为了“稳定增长”,提案委员会在去年夏天和秋天以后,批准了很多项目。 如果政府项目能够开始恢复经济,剩下的政策可能就不会着急出台了。 经济不稳定时,有中央或更宽松的政策储备。
从结构调整来看,考虑到经济转型的因素,即使货币政策放宽,在结构上对房地产、钢铁、水泥、高能耗等过剩领域的紧缩管制也不会放松,而是将资源投向其他领域。 这实际上是保有压力的整体控制有好几次。
但言归正传,宏观政策调整是系统调整,而不是哪个政策唱独角戏。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正处于“爬坡”的关键阶段,只有远近结合,才能比较有效地应对短期问题,保持经济合理增长速度,并注重提高快速发展的质量和效果,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因此,所有政策都必须是长期快速发展的“垫底”,同时与当前问题进行比较。
(作者是资深财经评论家)。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政策微调概率在悄然增大”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5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