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22字,读完约3分钟
李克强总理昨天在做政府实务报告时提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增长预期目标控制在7.5%左右,居民费用( cpi )涨幅控制在3.5 %左右。
年的gdp增长目标会下降吗? 多少钱? 这个问题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备受关注。 因为市场潜意识里将该指标视为评价决策层“增长、改革、孰轻孰重”的方向之一。
如何理解gdp增长目标不变? 笔者认为,7.5%的数字应该僵化,不要孤立看待,而应将其纳入整个业务报告中以加深理解。 报告书在总结宏观调控时,充分肯定了上下限区间管理的经验,特别强调了在压力面前没有采取短期刺激措施、没有扩大赤字、没有超额发行货币的方法的正确性。 在部署今年的业务之际,报告书又以“为深化改革寻求原动力”为首要宗旨。 总之,改革是串标整个报告的主要基调。 看“7.5%”,认为改革和结构调整被推迟显然是不正确的。
保持7.5%可能会导致预期的管理。 中国社会长期以来一直有“保八”情结,但年gdp增长目标从8%降至7.5%。 7.5%如果在目标执行后立即再次降低目标,可能会给一些人带来没用的麻烦。 在不利于今年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的情况下,维持7.5%的目标,有助于稳定预期,增强人们的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7.5%”之后有“左右”一词,证明了经济增长目标具有一定的弹性。 例如,我们认为年广义货币( m2 )的增长率预期目标为13%,实际数量为13.6%,符合监管要求。 从gdp明细来看,发改委和商务部分别将今年的投资和外贸增长率目标定为17.5%和7.5%,均比年目标低0.5个百分点。 这暗示着7.5%不是gdp红线,只是参考指标。
政府每年向社会公布主要经济增长目标,是中国的“特色”。 它为集中社会共识,稳定社会期望,鼓舞全社会快速经济发展的士气,发挥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成熟,这种方法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明显。 不仅会导致数据造假、粗放式增长,还可能缩小政策灵活性空之间,有时还会不必要地损害政府公共的信服力。 理论上,gdp增长与潜在增长率水平完全一致是理想的境界,但客观上无论是政府还是其他机构或个人,都不具备准确估计潜在增长率的能力,也不具备实现目标的“准确引导”能力,人为预设了目标
合理的方法是,随着经济阻滞的成熟,政府不再宣布gdp和cpi的双重目标,而是以更严格的cpi目标为中心开展业务。 其他主要数据(如gdp )的预期由民间达成,通过不断修改预期可以诱惑市场和政府的互动。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黄小鹏:不要为“7.5%”过度纠结”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5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