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40字,读完约4分钟

◎张茉楠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根本不在于价格,而在于定价权和主导权。 时隔两年,年3月17日,中国央行再次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幅从1%扩大到2%。 这是中国掌握货币定价权,推动了人民币“再平衡”的快速发展,更进一步。

目前的人民币国际化是在国内金融改革尚未完成、利率、汇率等金融价格尚未市场化、资本项目管制尚未完全放开的背景下实施的。 事实上,与其被动接受风险,不如积极加速改革。 由于人民币目前并不是完全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仍处于分割状态,这两种汇率形成机制的差异必然会留下越来越多的风险溢价和风险。 我国作为快速发展中的经济大国,货币不匹配问题不可避免,外汇资产和外汇负债增长严重不均衡,巨额净外汇头寸积累,产生明显的货币不匹配缺口。

“张茉楠: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突围与挑战”

另外,人民币套期保值的风潮也在高涨。 这些先决条件包括人民币对美元再次开始升值,中国经济增长开始反弹,这两个条件对热钱有吸引力,热钱通过虚报收入流入中国。 年第四季度,人民币对美元离岸市场和离岸市场的汇率差距扩大,离岸市场人民币汇率更高,因此人民币离岸市场和离岸市场上双向“套期保值”和“套期保值”不断涌现,也是如此

“张茉楠: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突围与挑战”

从2009年1月到年10月,我国已经与23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总规模接近2.5万亿元人民币。 截至2007年,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量达到4万多元,境外人民币存款总量从年数百亿元增加到目前的1.2万亿元。 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人民币国际地位的大幅上升。 国际结算银行eis报告称,人民币已列入全球外国汇市交易最活跃的十大货币名单,交易地位从全球第17位上升到目前的第9位,每日交易额增长2.5倍。

“张茉楠: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突围与挑战”

但是,这种基于人民币单边升值的本币国际化过程并不可信。 在这方面,日元国际化是前车之鉴。 日元大致经历了三次大幅升值过程。 最初的上涨值始于1970年代,持续了7年,其间的上涨值超过了95%。 第二次升值始于19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持续时间有10多年,其间升值超过200%。 由于日元持续升值,日元积累了大量的资产泡沫。 据统计,1984年至1989年5年间,日本银行以日元计价的跨境资产和负债总额年均超过60%,其中欧洲日元离岸市场成为日本国内银行获取紧缺资金的新途径,增长率超过央行本国货币发行。 特别是由于日元长期维持着低利率,日元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而是成为了世界性的对冲和融资货币。

“张茉楠: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突围与挑战”

因此,人民币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就必须打破单边升值的“魔法”,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1994年1月,我国进行了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带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005年7月进行了汇率改革,开始实施以市场为基础、参考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受控浮动汇率制度。 银行间即期外国汇市人民币对美元单日震荡限制在千分之三,2007年5月上涨至0.5%,年4月扩大至1%,两年后的今天央行再次震荡从1%扩大至2%。 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汇率形成机制初步形成,加强了汇率波动的弹性。

“张茉楠: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突围与挑战”

从短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必须加强外国汇市与货币市场的联系。 利率工具是稳定汇率的重要杠杆,完整的利率平价机制是资本自由流动和汇率较为有效波动的重要保证。 有了灵活的利率调整政策和有效的利率市场化机制,利率上下波动可以消除利差,特别是短期利率对汇率调整、打击投机资本非常有效,可以稳定人民币汇率,降低外国汇市的波动性。 这个机制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利率的市场化。 由于统一和谐的金融市场可以准确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因此完整的货币市场和灵活的利率,特别是短期利率是保证外汇交易活跃和汇率稳定的重要经济杠杆。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张茉楠: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突围与挑战”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5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