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91字,读完约4分钟

◎赵晓(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3月25日,财政部向社会公布了中央财政预算11张表,详细证明了中央财政收支的来龙去脉。 李克强总理26日在国务院第一次廉政实务会议上强调,从今年开始实现县级以上政府接待经费公开。 财政部的举动和总理的态度被媒体解释为政府“自我改革”的积极信号,认为中国从此打开了制度反腐的大门,对增强政府的公共信服力有很好的正面效果。

“公共财政新闻披露的意义远不止反腐”

对于制度腐败对策来说,财政预算和财政支出的公开,以及基于公开的民众监督当然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笔者认为,公共财政新闻披露的意义不仅如此,其背后更大的意义,标志着这为我国建立“有限政府”和“比较有效的政府”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公共财政新闻披露的意义远不止反腐”

改革开放以来,从1982年开始,我国共进行了7次较大的政府机构和简政放权改革。 目前,国务院组成部门从计划经济时的100多个减少到25个,各项改革也迎来了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新气象。 但是,三个方面的问题仍然很突出。 一是简政放权的改革成果难以持续巩固,很难走出“简单化——膨胀——再简单化——再膨胀”的逻辑怪界。 政府部门确实减少了,但公务员人数反而增加了很多二是地方政府企业化趋势严重,“看得见的手”越长越宽,越管越宽。 三是行政审批“密不可分”、“事后备案管得比预审严”,复审监管轻、管理随意性大、滥用权力等问题依然突出。

“公共财政新闻披露的意义远不止反腐”

这些问题的背后,是简政放权一直缺乏外部的硬约束和硬保障。 长期以来,我国的简政放权一般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方法,以更换领导人、发行红标的形式指导机构重组。 这种方式经常伴随着主观随意和感情冲动,而且容易被“顶级”的个人喜好所左右,因为角色,因为角色,所以角色的权力问题经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卷土重来”

“公共财政新闻披露的意义远不止反腐”

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快速的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必须要问的是,要继续“简政放权”,谁应该主导“简”。 “简”到了什么程度? 赋予谁权力? 中央赋予地方政府权力吗? 放权给协会吗? 从经济学理性人的角度来看,部门的好处永远存在,世界各国都不能置身事外。 而且历史也主张,如果有正收益,“王熙凤比贾母管理得更好”。

“公共财政新闻披露的意义远不止反腐”

简政放权如此,更不用说拘留政府这种“看得见的手”了。 关于如何解决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李克强总理说:“错误地将政府上戴的手换成市场的手”,是“削减权力”,是“自我革命”。 政府是否有自行“削减权力”的动力? 其实,政府之所以能够干预市场,是因为经济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过高,支出不透明。 例如,2002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89万亿元,年为11.72万亿元,是10年前的6.2倍,这其中不包括增长幅度更大的土地出让金等政府基金性收入。 2002年政府叫嚣缺钱,年支出增长5倍以上后,仍然缺钱,除了民生支出大幅增加外,财政支出中经济支出的无限膨胀也是其背后更为重要的原因。 这些经济上的财政支出“不应该”、“效果好不好”,不是更值得监督吗?

“公共财政新闻披露的意义远不止反腐”

因为,为了将“政府之手”变为“市场之手”,尽快将“全能政府”变为“有限政府”和“比较有效的政府”,有必要对这种寻求部门权力和部门好处的冲动施加外部的硬性制约。 对中国来说,比较好的外部约束是财税体制改革,预算和支出的透明性、细化、可监管性是重要的第一步。 另一方面,产权比事权更容易监督。 当然“粥”少,“僧”不多,财力得到控制,政府想伸手也很难;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财税改革逐步撬动行政行业的相关改革。 一旦政府手中的资源变少,财权受到制约和监督,自然就会成为“政府的归属政府、市场的归属市场”。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公共财政新闻披露的意义远不止反腐”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4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