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88字,读完约3分钟
经过评论家叶檀
6月的缺钱告一段落,并带来了三个启示。
第一,金融体系中潜藏的风险超出预期。 无论是压力测试,还是存款率等指标,都表明中国金融体系相对稳健。
6月25日晚,央行官网发布了《合理调节流动性维护货币市场稳定》一文的稳定信心。 证据就是银行准备金充足,5月底,金融机构准备金率为1.7%,截至6月21日,所有金融机构准备金约为1.5万亿元。 一般来说,所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6,7000亿元左右就可以满足正常支付清算的诉求,1万亿元左右就足够了,所以从整体来看,目前的流动性总量并不不足。 资金紧张是因为短期因素重叠。
位于批评位置的商业银行,虽然不满,但如此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向央行和同业借贷高利率,实际上是转让利润,只能发行5倍以上的高杠杆产品,从而获得高利润。
无法解释的是,稳健的指标无法承受短短两天的资金紧张,银行间同业借贷利率居高不下,一些银行陷入接近破产的困境,金融部门和公司部门负债累累,难以与银行稳健的数据一致。 银行缺钱迅速蔓延到债券和股市,大量回购和股市暴跌相继出现,迫使主流舆论从严厉的教训语气中安抚。
此次实际压力测试揭示了金融脆弱性,也揭示了金融货币市场对央行的期望,也揭示了央行高额存款准备金率下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低效率。
二是所有宏观调控都有边界,不会发生全球性、系统性的危机。
金融市场悲鸣,股市暴跌时,央行力不从心,静下心来是不可能的。 这是一个可控的短期实际测试。 如果测试无法控制,真正刺激金融泡沫破坏自己的市场是天底下最愚蠢的事,理智的央行相信没有人会这么做。 有人捶胸顿足,希望央行铁面改革,紧扣各银行,但面对股市暴跌,央行重回救助之路,几乎是铁钉。 此时,接受资金提前配置和反弹的政策红利。
央行由此陷入不自然的境地,一方面要向各方宣扬改革的决心,维持货币的紧密平衡状态,另一方面要向已经形成广泛货币经营模式的机构坚持妥协,抬杠也难以着手。 央行要向市场发出确定的信号,自身就必须做出确定的主张。 比如维持货币平衡不放松,各商业银行不再以规模决定地位等,商业银行自然会缩小杠杆,加强风险监控。
为了将来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央行不可能大规模扩大货币规模。现在,为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央行不能过于收紧货币政策。 从上海银行间呼叫利率来看,6月至7月过渡的1周、2周、1月同业呼叫利率仍维持高位,资金内紧张状况不会消失,未来也不会消失。
第三,当市场大跌时,相信分解和逻辑的力量,不要传染给极端的感情。
中国的“鬼城论”,对中国房地产和金融崩溃的预言已经持续了好几年,但对中国将成为gdp世界第一大国的乐观发言也甚多,极端的悲观和乐观是不可取的。 投资者不能屈服于极端的乐观和悲观。
当然中国有鬼城,也有成功复苏的城市。 股市上造假日元的企业很多,迫使基金之神安东尼·波顿退出中国股市,同样也有成长了10多年的企业。 通过个别例子得出整体性的结论缺乏智慧,不分解重要的变量就无法准确地定位于坐标。
不要听任何极端的言论。 它往往离巫师不远,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合理解体的力量。
中国金融市场是一个庞大虚弱的市场,长短结合,兼顾标本兼治的宏观调控手段,意味着建立高效的市场新机制,释放民间资本的活力,央行的货币手段只是其中的变量之一。 中央银行腾移空间隔狭窄,他们拔了头发,无法摆脱中国的现实。 逐渐陷入绝境的,是央行最强的手段。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逐渐倒逼是央行最强手段”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3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