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31字,读完约4分钟

经过评论家叶檀

7月1日,“船长”魏家福正式摘下中远集团董事长称号。

这一代的公司家大多有应对高度成长周期的勇气,但在变革周期中很困扰。 魏家福就是这样,其他大型央企的老板也是这样。

魏家福最风光的“船王”称号,指规模之王。 在他担任师傅的15年,中远的资产规模从1998年的564艘、1635万载重吨到每年的700多艘、5100万载重吨多,船队规模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二。

魏家福经过航运低迷期,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魏家福缩小投资战线,除航运主业必须更新的投资计划外,其他投资一概未得到批准。 2007年8月,中远集团成立了应对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特别研究小组,将外资银行的债务转移到中资银行,防止了提前追缴债务。 取消将在外资银行的存款移交中资银行、防止外资银行倒闭的126艘散货船建设计划的钱将扩大船队。 但总体而言,中国大公司的习性在于中国进出口、世界航运的高速增长,每次大规模扩张都成为公司成功的重要标志。

“再见,魏船长”

由于规模扩大而获得的实力和荣誉,加上世界投资者对中国周期性领域的高估,使魏船长拥有了成为船王的资本。 不仅中远集团,杜丽虹研究表明,包括招商局、中海集团等国内航运公司在内,规模扩张和多元化扩张方向惊人相似。 3个集团均在海运业务之外进入物流、港口、造船、集装箱制造、贸易等行业,还进入了房地产、金融等行业。

“再见,魏船长”

很多人把魏家福误认为是资本市场的鳄鱼,但实际上中国还没有诞生足以恐惧世界资本市场的交易者。 让没有资本市场经验的人深入敌后,扔羊入狼群,是大错特错的。

1993年,魏家福通过收购新加坡上市公司,实现中远新加坡企业上市,一年内再次增资扩股,获得104%超额认购。 此后,魏家福在股市如鱼得水,主导中远各项业务上市,中远旗下拥有多家上市企业,中国远洋2007年在整个a股上市,2007年和2008年分别创造了190.85亿元和108.30亿元的高收益。

“再见,魏船长”

即使大规模也没有对冲风险的手段,没有跟上国际市场的人才,成为船王的心腹。

年8月,《新世纪》报道,希腊着名船东乔治·伊科诺莫认为,中国远洋缺乏解决长期国际租船合同的经验,未能在合同中对冲租金变化的风险。 中国远洋在2008年与旗下企业dryships签订的船舶租赁合同中“无风险套期保值条款”,双方签订。 并且,最大的喜望方式货船5年合同的典型汇率为8万美元一天,但去年8月,喜望方式货船在短期现货市场的租船汇率为1.8万美元一天。 纷争是不可避免的,中远或违约,或大损。

“再见,魏船长”

2008年船舶租金高价时误评,签订大宗船舶租赁合同,在航运市场诉求低迷导致大亏后,未能尽快调整业务结构,采取抵消风险的手段。

要担任国际船王,光靠魄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具体的航运周期,对冲原油和汇率上涨风险,但所有这些专业信息显然都是中远的弱项。 国航等企业在国际燃料油市场套利失败,中信在外国汇市大亏之后,国资委夺回了审批权。 这不能解决旧问题。 反而,在迅速变化的国际金融市场上,长期的批准制度无异于自杀。

“再见,魏船长”

激烈的金融危机是航运公司洗牌的契机。

2009年,年,全球航运市场在所有领域都出现了亏损。 周期性下行,大量公司倒闭,中国航运公司的损失不足为奇。 问题是,承担战术任务的大型航运公司都经得起下行周期的考验,而且都有野心,没有应对周期性风波的经验,都在冒冷汗。 中国的航运公司和马斯基有多不同?

“再见,魏船长”

魏船长代表改革初期的国有企业管理者们,有野心、有魄力、有政策支持,但没有市场经验,有多元化的人才辅助,业绩掣肘。 这一代公司已经完成了使命,就像现在的行政干预市场的体制一样,只有真正走出舞台,空之间的改革才能成功。

“再见,魏船长”

新任命的船长将成为过渡人物,在政策和市场环境改变之前,变革公司的房子有可能出现。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再见,魏船长”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3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