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61字,读完约4分钟
经过评论家叶檀
与二级市场的股权扩张、增资等方法相比,优先股有其特点,跨越了二级市场投资者最担心的融资圈这座大山。 优先股以外的股票最终将在大宗交易或二级市场解除兑现禁令,二级市场投资者只能成为承担股价的大力士。 优先股类似于长期债权,在债务偿还顺序晚于债权的普通股面前,只能通过固定收益或集中交易获利,没有解禁压力,也没有投票权,似乎不会影响二级市场和现有的治理结构。
与传统的银行融资方法相比,优先股是一大进步。 上市银行领域已经形成恶性循环,以股市为中心进行资金循环。 经过3年左右的规模扩大,银行到达了再融资的重要节点。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近期平安银行出台调整后的定向增发融资方案,采取“减价加息”的方法,以11.17元/股的价格向中国平安非公开发行13.23亿股以下,共募集资金148亿元。 虽然筹集到的资金比当初的增资目标少74亿元,但是逼近监管红线的“资本池”却下起了“及时雨”。 除平安银行外,9月11日,募集的29亿6000万元a股配股也将上市流通。 今年,多家商业银行也相继发布了新的资本补充工具融资公告,累计募集资金超过3000亿元。
市场对这种模式投了反对票,中国上市银行的市盈率水平远远低于国际水平,股价低迷,但成为买家。 在新一轮融资迫在眉睫的情况下,股市完全不合作,紧追优先股方案。 随着优先股的兴起,银行股的股价暴涨,由此可以看出市场受到了多大的压力。
优先股是向美国学习的方法,不良理财企业也是向美国学习的解决金融危机的方法,但很遗憾,南橘北枳。 优先股不会改变这个命运吗?
优先股的迅速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 基准统计显示,美国优先股市场规模从1990年的530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930亿美元,但不是主流,只起到了补充作用。 同期的美国股市有9兆5000亿美元的市值,有4兆美元的企业债务市场。
优先股神威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 为了拯救金融业,2008年美国政府宣布,以1250亿美元购入花旗银行、摩根大通等9家主要银行的优先股,稳定了当时的资本市场,也让各大金融机构渡过了抢劫。 之后的结果非常好,美国政府因持有优先股而获得丰厚的股息,金融企业恐怕依然对自主经营失去控制权。 目前,国内热烈讨论的巴菲特之所以在优先股上获利,是因为他配合美国政府的步伐,投资了优先股。
如果优先股的固定收益像巴菲特获得的那样高,对上市公司和普通股投资者来说将是巨大的损失。
高盛宣布,将在年3月19日情况好转时立即偿还,此次优先股偿还交易包括16亿2400万美元的不重复优先股发放。 偿还交易包括4月1日至偿还日的对应优先股息2400万美元。 该金额提前计入高盛集团当年第一季度的业绩,高盛每股利润将下降4美分。 优先股回购前,高盛集团每季度向伯克希尔·哈撒韦企业提供的股息为1亿2500万美元,该价格令高盛集团全年普通股每股收益业绩下降85美分。 说到巴菲特,固定股东比例几乎为5%的美国政府购入的优先股,aig的出售收益为227亿美元,从年1月到9月,花旗普通股和优先股的出售收益为186亿5000万美元左右。 没有公司愿意承受这样的优先股负担,情况稍有好转,就会陆续回购。 美国政府救灾投资的三分之二以上已经收回。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 首先,优先股的股东比例和清偿时的附加条款可以直接影响公司的业绩,影响公司的股价和分红。 第二,优先股市场总是存在的,也有优先股基金。 这是为了防止许多公司继续在缓冲区空之间为缺乏现金流的企业(如汽车和银行)采用高成本优先股。 这给企业贴上了资本充足率不足的标签。
优先股优先用于紧急融资的手段,优先股对股票二级市场的影响取决于企业的质量。 如果金融危机过后,高盛状况没有好转,继续发行高额优先股,这是可靠的、有竞争力的好金融机构吗?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叶檀:不要神化优先股”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3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