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17字,读完约4分钟
参见外资股东退出。 这次的主角是苏州信托。
《泰晤士报》百人汇记者表示,苏格兰皇家银行已经将苏州信托19.99%的股权转让给苏州银行。 至此,苏州信托不再具有外资股东的背景,具有外资背景的信托企业也减少到8家。
几年来,在信托领域掀起的外资进入热潮正在转变为退出热潮,引起业界人士的关注。
基于20 %股权的价格为6.6亿
苏州信托的前身是苏州市信托投资企业,1991年4月被批准成立,2002年重新注册。
2008年5月20日,苏州信托引进联想控股集团和苏格兰皇家银行( rbs )作为战术投资者。 目前,企业注册资本为12亿元,此前苏州国际快速发展集团、苏格兰皇家银行、联想控股集团分别持有70.01%、19.99%、10%。
苏州银行新公布的招股证明书显示,今年4月19日,苏格兰皇家银行与苏州银行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对价为6.5967亿元。
数码业内人士表示,“苏州银行以6亿6000万元的价格获得苏州信托近20%的股权,真是划算的生意。”
一直以来,苏州信托风格低调稳健。 截至年底,苏州信托合并总资产42.96亿元,年营业收入实现9.56亿元,净利润实现5.3亿元。
外资股东相继撤出
“另一个外资股东逃走了”,这是很多业内人士听到苏州银行股权变动后的第一反应,外资股东退出已成为近年来领域的趋势。
据信托百人汇记者整理,截至年底,外资股东参与的信托企业还有11家。 到了年底,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出资信托的外资企业下降到9家。 目前,具有外资背景的信托企业只剩下8家。
记者表示,外资股东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淡出”国内信托业。 其一,在新的加息潮中放弃加息,股票被稀释。 其二是主动减持,全部清仓退出。
例如,北京信托和本信托的外资股东都因企业新增资本而放弃了增资措施。 其中,9年成为北京信托第二大股东的外资股东威益投资有限公司,因新增企业增资放弃增资,持股比例从19.99%降至15.3%,第二大股东地位被航天科技财务企业取代。 本信托外资股东巴克莱在去年7月的企业新增增资活动中也选择放弃,持股比例从19.5%降至5.57%,从第三大股东成为第六大股东。
年末,华澳信托的外资股东麦格理资本和杭州工商信托的外资股东摩根士丹利更坚决地选择了清理所有库存,完全退出信托企业。 目前,苏格兰皇家银行效仿先例,彻底清算空所持苏州信托股份。
渐渐远去的是澳大利亚国民银行。 今年中,国民银行将兴业信托的部分股权转让给福建能源集团,从此两者分别持有兴业信托8.42%的股权,成为第二大泰国股东。
资本按利润发生
在监管机构严格控制外资持股的国内信托时,外资机构曾掀起了参股信托的风潮。
2007年,北京信托引进英国安石,是国内信托企业引进外资股东的“第一例”。 此后5年,外资企业股权信托企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先后有10家外资机构进入国内信托企业。
根据2007年银监会发布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行政许可部分事项实施办法》第十条,“单一境外机构投资信托企业的出资比例不得超过20%,且自身及相关人员投资出资的信托企业不得超过2家。 ”
因此,上述11家外资参股信托企业中,外资股东参股比例为19.99%,未突破监管红线。
但是,在蒙特利尔银行和摩根大通分别加入中粮信托和百瑞信托后,外资企业加入国内信托企业的热潮开始衰退。
年银监会发布了《信托企业行政许可若干事项实施办法》,规定“单一出资人及其相关人员投资出资的信托企业不得超过2家,其中绝对控股不得超过1家”。
尽管外资企业持有国内信托企业的比例上限被取消,但外资机构撤出信托企业的趋势并未逆转。
业内人士认为,从外资股东几年来参与信托企业的过程中,实际发挥的作用也确实“不大”。 希望国内信托企业最初引进外资企业作为战术投资者时,外资股东能够帮助其完善的企业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增强业务开拓能力等。 但是,由于持股比例限制、对国内市场环境不熟悉等诸多因素,外资股东绝大多数扮演了财务投资者的角色。
“目前,领域景气下降、风险增大、信托企业盈利能力逐渐下降、资本衰退是正常现象。 ”中部一家信托企业的高管表示,目前信托企业股东面临着持续增资的压力,外资股东的退出也得到促进。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又一家外资股东跑了 苏格兰皇家银行清仓苏州信托”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7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