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50字,读完约3分钟

◎曹中铭

近几个交易日,创业板上市企业盛运股份频发公告。 6月14日公告称,企业副总经理和董事会秘书刘玉斌接到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立案调查的通知。 根据6月18日的公告,刘玉斌辞去了副总和董秘的职务。 上市公司高管因违规被立案调查,辞去相关职务在市场上太平常了,但这发生在股票的盛运上,但并不简单。

“资产重组“实地核查”需成常态”

去年10月25日,盛运股份发表了“股票发行、现金购买资产支付、补助资金募集计划”。 其客户资产为北京中科通用电气环境保护有限责任企业的80.36%。 很明显,这对上市公司来说是“计划重大资产重组的几个事项”,其成败会“重大”影响盛运股票的价格。 今年5月21日,盛运股份合并重组案得到监管部门“有条件通过”,在“申请人正在落实合并重组委员会审查意见”的关键时刻,刘玉斌因“涉嫌泄露内幕消息”接受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立案调查。

“资产重组“实地核查”需成常态”

6月14日公告称,此次立案调查的几个事项发生在年中,与并购重组无关,但由于涉及上市公司高管,原本简单的事件就有点“多而混合”。 如果调查显示刘玉斌泄露内部消息与收购重组的几个事项有关,盛运股份将“出大事”,收购重组案有可能至此夭折。

“资产重组“实地核查”需成常态”

根据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并购重组审查时间表,盛运股份重组审查的状态从前期的“申请人正在执行并购重组委员会的审查意见”变为“实地审核”。 这也是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并购重组审查时间表以来,首次出现“实地审核”的状态。 显然,监管部门采取“实地核查”的措施,意在防患于未然,首要是防范刘玉斌事件可能涉及其他问题,在监管部门调查证实相关问题存在时,并购重组方案已经实施。 尽管收购重组本身有问题,但实施的显然违反了资产重组的相关规定。

“资产重组“实地核查”需成常态”

股权收购兼并重组案出台以来,最值得关注的既不是方案本身,也不是高管违规,而是监管部门采取的“实地核查”措施。 长期以来,无论是ipo还是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审查委员会和并购重组委员会的委员们在审查相关资料时,都不是“纸上谈兵”。 谁的资料准备得最好,哪个资料看起来最赏心悦目,那合格的概率就最高。 因此,绿色大地、万福生科等能够顺利上市,而立立电子、胜景山河等如果没有媒体的及时曝光,就已经“进军”资本市场。

“资产重组“实地核查”需成常态”

光靠发审委员和并购重组委员的“闭门不出”是无法检查市场的。 理论必须结合实际。 骡子是马,拉出“散步”,让监管部门人员看到发行人或上市公司真实的一面,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是防止发行人或上市公司包装粉饰的最基本意义。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盛运股份此次收购重组“经过实地检验”,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其自身,当然还会对市场产生一定的警告和威慑效果。

“资产重组“实地核查”需成常态”

市场监管要迎接更“地气”,更深入“基层”。 由于开始了ipo财务特别鉴定,268家审查公司不得不中止申请,ipo堰塞湖也有所缓和; 在监管部门的深入介入下,绿色大地、万福生科造假上市的真相大白。 对上市公司频繁的资产重组来说,“实地验证”也必须常态化。 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收购重组委员会的委员们,没有调查就有“否决”和“通过”的发言权吗?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资产重组“实地核查”需成常态”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6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