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63字,读完约3分钟

◎项峯

3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裁周小川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就“货币政策与金融改革”相关问题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月份全国居民支出总额比去年同期上升3.2%,超出预期,通货膨胀需要高度警惕。 此前中指院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100个监测点的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连续9个月上涨。 一时,市场对物价、房价上涨充满了担忧。 特别是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接近100万亿元大关,对货币超额和价格上涨的因果假设更加深刻。

“价钱上涨恐非货币一己之力”

客观分析,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迅速,加大了价格上涨的潜在压力,始终是央行流动性调控的重大课题。 在过去的30年中,我国出现了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大大超过gdp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之和的现象,成为学术界广泛讨论和研究的“中国货币之谜”。 各学者从不同的立论和逻辑出发,对中国货币之谜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和阐发,大大增进了人们对“中国货币之谜”的认识。 并且指出了货币供应量规模过大,必须超过实体经济的需要,增大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这一事实。

“价钱上涨恐非货币一己之力”

但是,理论上的担忧和现实的运行还有距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真正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的年份不多。 1988年我国物价突破时,曾发生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官方公布的通货膨胀率达到18.5%。 但是,这次的通货膨胀并不都是货币急剧增长的因素造成的。 之后,1993年、2003年、2007年也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但物价涨幅相对较低,特别是2003年和2007年的物价涨幅不足5%,与经济学意义上的恶性通货膨胀差距较大。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的物价上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猪周期”的变动,猪肉价格的上涨经常左右着本期cpi的运行方向。 可以看到,30多年来,我国也发生了通货紧缩,剩下的一年物价整体保持了稳定的运行态势。 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以美国、日本为首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也没有马上引起物价上涨。

“价钱上涨恐非货币一己之力”

货币是润滑实体经济交易的媒介。 价格上涨是货币追逐商品的结果,在这期间受到供给、气候、费用习性的重要影响。 例如,五年前,买一台37英寸的液晶电视需要一万元以上,但现在可能不到5000元。 另外,电视的功能越来越多,质量更稳定。 春节前后,食品物价大幅上涨。 这不仅是因为春节期间居民的费用增加了,而且由于供给体制的变化,农民工返乡劳动力不足,无法实现正常的供给。 另外,冬天的北方蔬菜价格很贵。 因为寒冷和气候的影响很大。 另外,农业收益率必须客观接近社会平均收益率,农产品价格上涨将成为一种趋势。 房价的上涨除了城市化加速外,投资投机性住宅诉求旺盛,非市场因素引发的购房诉求前进等也是重要的推动力。

“价钱上涨恐非货币一己之力”

不可否认,货币在价格上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货币从创造到推动物价上涨,是一条纷繁复杂的传导链,这之间涉及不同部门的诉求、偏好、对货币供给的稀释能力。 货币的急剧增长并不一定会在短期内导致通货膨胀,但货币供应量反映了整个社会的诉求,但却是通货膨胀的必要前提。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中枢向下下降,宏观经济增长对货币供应量的稀释作用下降,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对宏观经济的稳定至关重要。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价钱上涨恐非货币一己之力”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5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