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24字,读完约4分钟
面对全球流行的说法带来的挑战,中国在gdp上的投资比例过高,费用过低。 作为工业化前期的中国,基础设施投资是非常必要的,但也需要重视政府主导型的投资方法和低效率性。
中国需要进行大规模投资吗? 答案一定是必要的。 此前建设的高速公路网将促进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城市群、物流的畅通,目前的轨道交通将使人口集中的城市群成为可能,真正融合珠三角、长江三角洲、长湘潭等城市。 只是,高铁建设使中国拥有了顺畅的物流体系,但在资金录用过程中明确的冰山一角,显示了投资效率不高。 乐观的林毅夫也认为,未来20年中国经济将保持8%的增长率,“有必要满足收入分配、金融结构等诸多问题得到处理的前提条件。”
据经济学家张军、朱天两位介绍,根据现代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的引擎只有两个。 一是人均平均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二是全要素生产率( tfp )的提高。 前者是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指标,后者是生产要素采用效率的指标,通常被认为是技术进步的结果。 快速发展中国家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也将带来生产力的提高。 中国的人均资本存量不到美国和日本这样发达国家的10%,现阶段不仅有可能维持高投资水平,也是实现收入快速增长、与发达经济区块差距缩小所必需的。 他们对产能结构过剩的说法提出质疑,同时认为投资转化率没有明显下降,几年前清华和北大学者两组的研究表明,也就是投资效率并没有下降。 当然,清华等大学项目团队也有相反的研究结果,今年9月25日,知名会计事务所安永也发表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大幅下降。
投资效率是衡量投资方法和是否需要继续投资的重要指标。
日本、韩国等地的大规模投资在工业化一开始就产生了明显的效果,但负面例子也屡见不鲜。
黄亚生教授提出了巴西的实例,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巴西经济保持着快速增长,特别是从1968年到1974年的7年间,巴西的gdp年均增长11.4%,这被称为巴西的“奇迹年代” 但是,贯穿20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为零,“奇迹时代”之后是“失去的十年”。
集中型投资模式可以创造奇迹,但也有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在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完成后,过度投资有可能成为债务问题、经济紧缩的来源。
财经日本站长蔡成平引用日本权威经济杂志《东洋经济》的文案,指出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为了拯救经济,日本政府从1992年到1998年,连续7年发表减税、增加公共投资、购买土地等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特 但是,这些大规模的财政刺激不仅不能拯救经济,还加重了财政负担,造成了生产能力过剩等诸多问题。
日本的财政刺激引发了巨大的债务负担,到1996年底,日本国债余额达到244.7万亿日元,据年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日本总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达到230%。 不能期待日本“财政重建”的赤字削减。 如果日本的债券像美国一样20%由国际债权人购买的话,恐怕日本的债务危机早就发生了吧。
令人发指的是,日本实施财政刺激计划固守汽车和家电两个前所未有的产业,培育新的主导产业偏重、支撑不足,又有大量资金投向公路、桥梁等公共建设,造成财政浪费。 根据2000年9月17日的《日本经济信息》,1998年的道路投资额约为15万亿日元,其中只有40%形成了固定资本,浪费的资金达到了4万亿日元到5万亿日元。
总之,不是投资与否的问题,而是如何提高投资效率,减少投资浪费,如何由市场主体主导投资,如何减少投资项目租金的问题。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要投资,更要投资效率”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3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