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29字,读完约7分钟
今年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目标是“在稳定中求前进”,国民经济增长基本稳定,且即使实现增速也在较快的轨道上运行。 这个目标的潜台词是,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避免经济快速发展出现“硬着陆”的局面。
但令人担忧的是,一系列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经济“硬着陆”的风险逐渐加大。 这有以下几点。
一是gdp增长率连续下跌。 数据显示,去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三季度增长9.1%,四季度增速在9%以内,为8.9%。 今年一季度gdp仅增长8.1%,经济增长率连续五个季度下跌,创近两年新低。 去年增长了9.2%,比去年的10.4%下降了1.2个百分点。 今年的经济增长也不乐观,增长率仅为7.5%,预计将创下8年来的最低值。
二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的无力。 投资一直以来都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功臣,但今年的投资力度有所下降。 今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农户)同比名义增长20.9 ) ) (扣除价格因素后实质增长18.2% ),增速比去年全年回落2.9个百分点。 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率均有下降,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0.6个百分点和14.6个百分点,呈现开发和销售双方下跌的态势。 同期社会支出品零售总额的增长也低于预期,仅为14.8%。 出口更加低迷,增长率只有7.6%,贸易盈余只有6亿7000万美元。
三是公司特别是实体经济效益大幅下降。 今年2月前,全国规模以上的工业公司1-2月利润为6060亿元,比上年减少5.2%,比去年12月减少近37%,是2009年11月以来工业公司利润首次出现负增长。 其中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的国有企业、股份制公司、外资企业利润下降,是前两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公司经济衰退的首要原因。 公司信心也受到打击,根据今年3月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pmi ),pmi初始值已经降至48.1,不仅低于50个分水岭,还创下了几个月来的新低。
四是财政收入迅速下降。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增长14.7%左右,比去年平均增长率24%左右下降近10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制造业集中的发达城市财政收入较往年有大幅增加的趋势,实际上出现了极为罕见的集体低增长和负增长。 地方财政状况的恶化与土地财政收入的大幅下跌有关,但与实体经济陷入低谷密切相关。
以上情况表明,中国经济陷入“硬着陆”的可能性正在增加。 但是,根据年初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今年宏观调控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当进行微调。
但是,从实际配置的规模来看,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有一定程度的缩小。 在财政政策方面,财政支出规模有所减少,今年财政赤字为8000亿元,赤字率计划下降到1.5%左右。 这证明了财政政策实际上在缩小。 在货币政策上,广义货币的预期增长率为1.4 %,比去年16%的预期增长率下降2个百分点,与今年一季度的实际增长率13.4%相比旗鼓相当。 这意味着今年的货币供应量也不比去年宽松。
事实上,这种宏观政策合作的首要目标是抑制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 去年以来,由于2008年过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后遗症,物价涨幅大大超过了预期目标。 数据显示,全年中国cpi达到5.4%,比年初4%的预期目标高出1.4个百分点。 在一系列紧缩政策的压力下,物价快速上涨的势头终于得到了抑制。 今年一季度,cpi比去年同期上升3.8%,低于实际控制目标。
但是,今年中国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更是多而复杂,通胀防范依然不可放松。 目前通货膨胀率暂时下降,但将来很可能会反弹。 在我国cpi的构成中,食品价格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我国的通货膨胀和食品价格的上涨密切相关。 最近,一些农产品的价格再次开始暴涨,其他农产品也再次跟随,无法推动cpi指数的上涨。
更值得观察的是,今年的经济增长率有可能下降到长期均衡点之下,宏观调控已由过去的快、好转为保证增长调控物价、稳定增长的物价。 在物价形势再次反弹、经济增长率持续放缓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很可能陷入“停滞”的陷阱。
而且,“停滞”态势一旦形成,必然会导致中国顺利实施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增加障碍,使许多政策陷入矛盾的境地。 因为根据经济学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在维持增长、管理通货膨胀方面,往往容易相互忽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也就是说,要维持经济增长,就必须容忍更高的通货膨胀率;要抑制通货膨胀,就必须牺牲较低的经济增长。
对中国来说,在目前的经济状况下,保证增长显然比抑制物价更重要。 换言之,当前的宏观调控应以保证增长为核心目标,将通货膨胀设定在一定合理、可接受的范围内,努力实现保证增长和抑制物价的双重任务。
这是因为相对于目前的低通货膨胀率,不断下跌的经济增长率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影响更大。 受经济下滑影响,首当其冲的是加剧就业形势紧张。 据推算,gdp增长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就会有近100万工人失去工作岗位。 另外,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不履行地方债务的风险增加。 事实上,如果经济持续下滑,就无法迅速改变改革的目标,从而加剧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积累的各种矛盾。
从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来看,中国经济的“硬着陆”现象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只出现过一次。 当时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从10%以上暴跌到4%左右,经济改革也基本停滞。 此外,他还面临着“硬着陆”的巨大风险。 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 但是,在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下,“硬着陆”的风险得到了比较有效的解决。
当前,中国经济再次面临着“硬着陆”的风险,同时国内外经济形势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 正确选择宏观调控组合政策,对管理层将是一大考验。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细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采取具体措施切实执行,争取有持有压力,形成对比。 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必须区分应该对谁积极支援,但应该坚决抑制和控制这些方面。 不能一根一根地抓住眉毛上的胡子。 不加区别就用普通的方法不行。 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每个人发挥宏观调控政策的积极性,避免因政策的模糊而给经济活动主体造成错误的伤害。
另一方面,尽快培育和挖掘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动力,是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 为了防止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必须尽快找到促使经济再次起飞的新动力。 毫无疑问,重树体制改革的旗帜是必要的。 中国过去的经验研究表明,制度改革与变迁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当前,中国的经济体制再次到了需要改革的十字路口,只有下大力气下定决心,进行各种阻碍经济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新大刀阔斧的改革,才能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新的春天。 这样,不仅可以防止中国经济“硬着陆”现象的发生,还可以比较有效地消除在快速发展中积累的各种矛盾,为未来中国经济保持更加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不使硬着陆须重树体制改革”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5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