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75字,读完约4分钟
我国影子银行面临的风险,不仅让监管者担忧,也引起国际关注。 最近英国《经济学人》发表了14页的主题,集中探讨了全球影子银行的风险。 世界担心影子银行积累的问题会引发新的金融危机。 国际监管机构“金融稳定委员会”( fsb )的统计显示,影子银行的相关资产年初达到71万亿美元,比10年前增加了近2倍。 中国影子银行资产规模增长尤为剧烈,仅去年就上涨了42%。
广义上讲,影子银行是指与借贷相关的非银行机构和个人,但各国的表现方法不同。 中国表现为同业业务主导的资金投入链。 影子银行这种融资关系基本上在监管上处于灰色地带,蕴藏着不可估量的风险。
最突出的例子是沪深股市的上市银行,特别是几家国有银行,虽然目前股价下跌到无法想象的程度,但投资者仍然不可避免。 他们看到,去年在香港上市的重庆银行,上市后股价一直按股票募集发行价运行。 在重庆银行招股书上,可以看到内地银行是如何设立中介机构,购买信托贷款后,将“信托受益权”转卖给银行的。 拐了个大弯,本来风险就很高的公司的信用完全改变了,变成了银行间的安全资产,所以巧妙地回避了监管部门对银行领域的监管。 重庆银行也是这样,其他银行不也是这样吗?
近年来,国内银行间的同业业务不仅成为银行削减贷款规模、规避监管的最便捷渠道,也是寻求监管套期保值的最有效工具,成为许多金融机构新的利润增长点。 从年底到年6月,中国银行领域的同业资产规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3%以上,为总资产增速的2.0倍和贷款增速的2.1倍。 随着规模的迅速扩大,同业业务在银行领域资产负债表中所占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 另一方面,同业业务的高速发展及其信用创造功能,不仅降低了央行货币政策的比较有效性,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而且过度扩张了社会信用,削弱了宏观调控作用。 据估计,中国同行业业务的信贷扩张规模从2009年初的1.8万亿元上升到年末的14.7万亿元。 同行额外的信用创造达到了近15万亿美元。
更为严重的是,我国同行业务与发达国家差异较大,形成以银银合作为主导,银信、银证、银期、银保、银租、银财等多种合作方式并存的局面。 这种同业业务结构不仅完全打破了金融分工监管的格局,而且是金融风险迅速传导和扩大的根源。 这样混杂在一起,无限扩大同业业务的融资链,不仅使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全面拉升资产价格,扭曲金融市场融资结构,还加剧了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和经济泡沫化。
一行三会和外管局上周五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简称9号文),要求明确界定金融市场同业业务、统一授信、实质性计提、限制过度期限错配、加快证券化市场快速发展等。 它治理整顿了同业业务这一错综复杂、无限延伸的融资链条,包括同业业务市场上各种非银行标准业务、各种理财和信托产品、银行同业业务
9日的亮点不少,但对于同业业务为何如此迅速过度扩张、这种扩张面临的风险有多高、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和冲击有多大等许多核心问题,还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事实上,中国影子银行近几年来发展如此迅速,不仅与央行货币政策理念有关,也与金融体系市场化程度低和金融市场不成熟、政府过度监管有关。
针对国内同行业市场影子银行问题,仅从技术角度提出监管措施,短期内会起到一点作用,但从长期来看,市场有可能以新的方式突破这些监管。 因此,要解决中国影子银行面临的不可预测的风险,最重要的是加快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的改革,可能需要改变目前央行货币政策的思路,使较为有效的价格机制在金融市场运行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易宪容:全面锁定影子银行风险”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5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