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83字,读完约4分钟
◎张敬伟
进入4月末,银行领域相继发表了今年第一季度的报纸。 去年年末净利润增长率持续下跌,而且银行紧扣人心的存款增长率也大幅下跌。
以民生银行为例,其业绩报告显示,一季度吸收存款总额为2.45万亿元,比今年年初增长0.06%,而去年的数字为5.11%。 平安银行的吸收存款总额比年初增长了2.95%,但相比之下,去年增长了13.6%。
无论各银行的存款余额减少还是存款增长率下降,银行都持续加大储蓄压力,表明社会公众本来用于储蓄的钱流向了其他地方。 问题是“存款人的钱去了哪里?” 这种现象是个案还是常态?
这是一个很容易想出答案的问题。 上市了股票市场。
牛市来了,资本流向股市,这是最简单的趋利行为,也是常识化的民生经济学。
关于流向a股的资本大潮是如何掀起的,相关机构已经持续观察了数据,在此不做说明。 单从个人现象来说,从广场阿姨到职场人士,重新定位理财观念、调整钱包比例几乎无处不在。 对许多人来说,炒股已成为投资理财的首要选择。
投入股市的钱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银行存款。 当然,银行存款流向股市的具体数据尚不清楚——央行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3月底人民币存款余额124.8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末低0.8个百分点和2.0个百分点。 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4.1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64万亿元。
股市高收益引发的全民炒股现象,导致各类财科技商品寒心,至少不再像“原牛市”那样被支撑。 最简单的市场反应是,财富技术商品收益率下降,吸金能力减弱。 理财资金池减少,收益率进一步下降,形成了整个理财资金盘的连锁反应。
虽然最近的基础货币投放较前期有所收敛,但考虑到货币政策连续宽松(降息基准)的惯性效应,实际上市场整体的流动性应该不用担心。 不用说机构资金的好处趋势,就社会一般来说,不会为了储蓄更丰富、更便利的投资方法(互联网金融、各类高利率财富科技商品)等,而将不多的钱存入银行(最少也是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何况,房地产市场开始分化了。 “330”房地产市场的新政策激发的只是部分刚需的冲动,34号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在短期内无法逆转。 目前媒体报道的楼盘热门现象一时只是一线城市零星可见。 社会公众对再次大规模投资楼市感到不安。
股市的疯狂还能维持多久? 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后市动力强劲,货币和财政“双重宽松”政策据称刺激股市牛加牛的灵药,同时也促使股指持续刷新前期高点纪录。 但是,也有人把股东们当做“不忘记过去、不忘记未来的老师”,呼吁在应该避难的时候避难,以免再次被关进监狱。
其实,要看a股市场,必须记住三个基本点。
一是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处于下行态势,股市并未总是与宏观经济逆行。
二是资本市场改革是结构调整的第一个方面,资本市场改革对结构调整有促进作用,货币政策缓慢加强资本流动性,出现在股市中也符合市场规律。
三是放松货币政策和改革资本市场,都有基本的决策导向。 也就是说,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发挥投融资的正面效果,而不是制造投机泡沫或流向过剩产能产业。
如果包括银行存款在内的社会资金通过股市流向需要资金的实体经济主体,银行存款的流向自然是肯定的,这也达到了货币政策放松的目的。 但是,如果银行存款分散,以冲动的方式进入股市,与大型机构的投机资本和海外热钱一起驰骋股市,也有可能成为这个牛市的“炮火”。 如果股市资金不再卷入投机货币,不仅会危害宏观经济,股东财富缩小也会对社会民生造成负面影响。
居民储蓄流向牛市,带来致富机会。 但是,请记住,收益越大,风险也就越大。 这是投资的铁律。 因为这种投资只有多样性是最安全的选择。
对各大银行来说,银行存款减少、储蓄压力加大,在促使储蓄赢利方式改变的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改革,提高服务质量。 客观上,这在利率市场化方面也有振荡和催化剂的效用。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张敬伟:首季存款增速回落是个案还是常态”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5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