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30字,读完约6分钟
《人民日报》9月16日的文章转发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的观点,中国经济总量大,增速仍居世界前列,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0%,由此可见,中国是动力源,而不是危机源。 未来,“中国经济新常态”仍将进一步促进世界经济复苏。
以下是副本全文。
中国不是危机源而是动力源(由对经济的注意专家讲述中国经济) )。
近年来,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全球股市、汇市、大宗商品市场等价格波动剧烈,2008年这样的金融危机又来了,同时,此次危机的根源在于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大动荡中,中国是世界经济的定海神针。 迄今为止中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造福于世界,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第九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不是世界经济风险的来源,而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之一”等观点也得到专家们的广泛认同。
事实表明,中国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率先决定扩大内需,果断执行全面投资计划,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2009年世界经济负增长,中国增长9.2%。 陈雨露说:“如果中国没有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世界经济将进一步下跌,世界经济的信心也将受到严重影响。”
陈雨露认为,中国不仅通过大规模进口和自身实体经济的稳健增长,为全球经济提供了可靠的增长动力源,而且利用汇率稳定、货币互换,为金融市场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贸易平衡来看,中国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还有世界上最大的支出集团,进出口体积也很大。 中国经常项目盈余占gdp的比重从高峰期的近10%下降到近2%,不仅在国际认可的4%的合理水平内,也意味着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为全球贸易再平衡贡献了近40%的份额。
从对外投资来看,在全球资本回收、流动性减少、投资收益大幅下降的环境中,中国掀起了新的对外投资热潮,为国际投资环境的稳定和被投资国的有效诉求做出了巨大贡献。 根据联合国贸易委员会的统计,中国大陆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世界排名从2007年的第18位上升到了去年的第3位。
从结构调整看,中国利用贸易再平衡、较为有效的汇率上涨和相对价格调整,为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注入了巨大的动力。 而且,中国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将成为未来世界产业结构持续调整的源泉。 “许多事实表明,中国不是世界经济风险的来源,而是动力的来源。 ”陈雨露说。
从指标来看,中国经济总量较大,增速仍居世界前列,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
陈雨露认为,从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经济波动系数等指标来看,中国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经济总量在占世界市场份额超过13%的高起点上仍保持在7%以上的增长率,这决定了其对世界经济稳定和恢复的卓越贡献。 ”陈雨露说。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了7%,对中国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30%。 “这是10万亿美元经济规模的增长,是高基数的增长,比过去两位数的增长数还要大,这个速度在世界主要经济区块中依然位居前列。 ”陈雨露说。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预测小组认为,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的贡献将长期保持第一位。
而且,从危机爆发后各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累计的贡献率来看,中国不仅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来源,也远远超过了排名第二的美国的贡献率。 “2008—年,中国累计贡献率为42.68%,比美国同期累计贡献率高30.78个百分点,比其他g20国家同期贡献率高31.21个百分点。 ”陈雨露说。
而且,从经济波动来看,“中国经济各项指标的波动率都低于世界水平,特别是在新兴经济体,其增长率的跌幅和增长率的方差明显低于平均水平。 ”陈雨露说。
纵观未来,中国经济新常态仍将进一步促进世界经济复苏
这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下跌。 但是,从全球来看,经济增长率下跌是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核心特征。 陈雨露说:“世界经济增长率从年到年下降了近2个百分点。 必须从世界经济新快速发展的立场了解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
他认为,中国经济在缓慢中稳定、稳定中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在稳定中也有困难,总体机遇大于挑战。 如果搞与国际市场密切相关的经济阻滞,世界经济形势总体疲软,中国并非自以为是,国内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出来。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制造业从粗放式增长到集约式增长的升级迅速发展,从过度依赖投资到费用与投资协调拉动的转换,其间的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出现波动起伏。
但除此之外,中国经济还有巨大的潜力和内在韧性,中国推进结构改革不断释放出改革的红利。 “经济上正的因素在增加,经济稳定的基本面没有变化。 未来,中国经济仍有保持中快速发展的基础。 ”陈雨露说。
中国经济本身不“失速”是世界经济的稳定器,中国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也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引擎。 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变。 另外,建议共建“一带一路”,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进一步扩大中国开放,发挥各国比较特点,重构更加均衡、普惠的全球产业链,进一步促进世界经济复苏。
陈雨露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可以通过基础设施合作在短期内提高被投资国的内需,还可以在中长期为下一轮经济增长和创新奠定基础。 通过我国金融机构以及丝绸之路基金、AIIB等机构的融资,可以比较有效地处理各国在后危机时代面临的流动性困境和财务困境。 并通过全面互联互通的制度改革推进各国结构改革,为世界经济复苏奠定制度基础。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人民日报:中国经济不是危机源而是动力源”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4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