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83字,读完约7分钟

前面的评论

5月25日,《用新的眼光看形势》系列报道第一篇《速度减慢是形势不好吗? 》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能反映经济阻滞快速发展的全貌,很难看到投入多还是少、环境好还是差、物价高还是就业好等各种因素。 因此,评价当前的经济形势,不是只盯着速度指标,而是要看速度以外的东西。 不是光看速度看形势,而是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就业形势稳定,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改革全面深化,稳步推进,经济结构战术调整逐步深化,新的增长点明显。 这些充分表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难以取得的成绩,经济金融风险得到整体控制,社会大局稳定。

“人民日报谈经济风向标还灵不灵:不再是绝对权威”

报道认为,这些变化反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常态特征。 新常态是中国经济进入更高水平的快速发展阶段才出现的状态,是我们多年来追求的状态,不是“坏常态”,而是“好常态”。

核心浏览

虽然铁路货运量、工业用电量等一直以来传出的微观指标持续弱化,但宏观经济仍处于合理区间。 这种“背离”的深刻原因是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这是经济快速发展新常态的重要特征,也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亮点

今年一季度,我国铁路货物运输量达到8.7亿吨,比去年同期减少约9%,运输量恢复到5年前的水平。 4月,工业用电量比去年同期减少1.1%,降幅比今年2月和3月狭窄,但始于年初的减少通道。

铁路货运量和工业耗电量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经济的风向标。 现在这两个以前流传下来的微观指标持续减弱,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有失速风险?

如何看待指标在下降

如果只根据铁路货运量、工业耗电量等前不久传来的微观指标判断形势,下行压力将会放大

铁路货运量和工业用电量曾被称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我国经济结构中,重型化工业所占比例较高,对大宗物资运输依赖度较大,加之我国工业公司多在东部,能源和原材料集中在西部,工业公司生产规模扩大,铁路货运量也随之增加。 因此,作为输送大宗物资大动脉的铁路运输量成为关注经济走势的重要微观指标。 同样,由于我国的工业用电量占整个社会用电量的70%,因此也可以看作是反映经济活跃程度的微观指标。

“人民日报谈经济风向标还灵不灵:不再是绝对权威”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铁路货运量和工业用电量指标疲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中国从以前开始在工业转型为现代制造业的过程中就经历了巨大的核裂变,一定会有一点点的公司难以经营,落后的生产能力一定会被淘汰。 ”国家新闻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微博]说。

“人民日报谈经济风向标还灵不灵:不再是绝对权威”

电力消耗的下降反映了以前流传下来的工业,特别是高能源产业的不景气。 一季度,中国大中型钢铁公司销售额7629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4.48%,主营业务亏损超过110亿元。 前4个月,全国煤炭产量比去年同期减少6.5%,全社会煤炭库存40个月持续超过3亿吨。

“人民日报谈经济风向标还灵不灵:不再是绝对权威”

制造业是一国经济的基础,对铁路货运量、工业耗电量等指标所反映的工业所面临的困难,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正确的应对。 另一方面,如果只根据这些以前流传下来的微观指标判断形势,也可以看到下行压力放大。 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表示,“目前,六大高能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增加值的30%左右,但其耗电量占全国工业耗电量的60%以上。 经济增长率下降的时候,由于高能产业急速下跌,耗电量的下降幅度变大了。 ”

“人民日报谈经济风向标还灵不灵:不再是绝对权威”

事实上,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难得的成绩,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社会大局稳定。 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率达到7%,与预期目标一致。 这在国际上也是很高的速度,相对应的经济增长率非常大。 “如果今年能实现7%的增长率,将会带来近5年来最多的经济增长率,超过年10.4%的增长率带来的经济增长率。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说。

“人民日报谈经济风向标还灵不灵:不再是绝对权威”

结构优化是主要原因

由于产业结构、二产内部结构的优化,微观指标与经济形势的关联性略有减弱

那么,如何解释铁路货运量、工业耗电量持续减弱,宏观经济仍处于合理区间呢?

——产业结构正在优化。

年,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了第二产业,标志着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里程碑式的变化。 范剑平说:“只要不回到经济增长粗放的时代,铁路货运量、工业用电量等以前流传的微观指标与经济形势的关联性一定会减弱。”用工业用电量等反映大工业时代全貌的典型指标来审视服务业占有率跃居首位的中国经济

“人民日报谈经济风向标还灵不灵:不再是绝对权威”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王一鸣也认为,过去用铁路货运量、工业用电量等指标研究判断经济形势,是因为制造业比重较大,这些指标难以全面反映我国服务业的高速发展。

——产业内部结构正在优化。

例如,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的开通距离增加,航空空运输量也增加。 今年一季度,铁路货运量占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总货运量的比重仅为9.2%,已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中国物流市场的整体诉求和快速发展趋势。

此外,制造业转型升级还会导致之前流传下来的微观指标代表性下降。 在第二产业内部,能源消耗量低的高科技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 此外,国家还对6个高能产业进行了技术改造。 今年一季度,我国每gdp的能源消耗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5.6%。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工业用电量不能完全正确分解经济活跃度的原因。

“人民日报谈经济风向标还灵不灵:不再是绝对权威”

事实上,在稍有转型升级的地区,尽管铁路货运量、工业电力用量有所减少,但经济减速的压力并不大。 例如在北京,尽管第三产业比例达到75%,高新技术产业比例相对较高,工业综合能耗大幅减少,但经济运行状况良好。 相反,在像东北等以前产业比重过大的地区,电力使用量等以前就传来了微观指标,能够有效地反映出地区经济减速压力较大。

“人民日报谈经济风向标还灵不灵:不再是绝对权威”

由此可见,铁路货运量、工业用电量等前不久传来的微观指标不是衡量经济形势的“绝对权威”,其深层次原因是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这是经济快速发展新常态的重要特征

更好地反映新常规

反映质量和效果的指标越来越多,是表明创新状态和实际效果的指标[/s2/]

前几天,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公布时,许多人观察到,国家统计局不仅公布了全国网络商品零售额和全国网络服务零售额,还公布了网络商品零售额中的吃、穿、用三种商品的增长速度。 从一年前首次发布“网络销售数据”开始,现在微观数据进一步细分,统计指标也开始紧紧拥抱互联网时代。

“人民日报谈经济风向标还灵不灵:不再是绝对权威”

“网络加、p2p、o2o……如何更好地反映新常态下持续增长的新业态、新产品、新商业模式,无疑是新课题,”王一鸣说。

新常态下,要更客观全面地反映经济形势,必须支持更丰富的微观指标统计数据。

“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获取经济数据的渠道越来越多了。 而且,这些“大数据”更动态、更准确、更便宜。 ”范剑平表示,目前统计部门正在自主调查数据,被调查者的心理警惕可能会损害数据的真实性,但自然留给实际经济生活的数据,一旦收集、拆解、计算,往往会更加真实地反映现实。 例如在非典时期,上海市利用国际漫游的数据推测全市有多少境外人员,这比入户调查更有效。 目前,国外许多调查企业已经开始大量运用大数据反映现状,预测未来。

“人民日报谈经济风向标还灵不灵:不再是绝对权威”

新常态下,统计指标必须与时俱进,更加完整和充实。

许多专家建议,反映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指标必须与在经济总量中的地位相一致。 “现在,我们每个月都有反映工业及其细分领域的生产、销售、价格、库存、利润、投资等统计指标,但在服务业相关指标不足,第三产业已经占gdp一半的今天,不得不表示遗憾。 ”潘建成说。

“人民日报谈经济风向标还灵不灵:不再是绝对权威”

新常态下,转换方法、结构调整被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反映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指标、反映创新状态和实际效果的指标也越来越多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人民日报谈经济风向标还灵不灵:不再是绝对权威”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7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