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27字,读完约3分钟
央行昨天公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下一步,货币政策将调整流动性、市场利率和市场利率水平,促进货币市场稳定,从量价两个方面保持货币金融环境的稳健和中性适度。
央行表示,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灵活适度,适时事前调整微调,提高对比性和比较有效性,进行适应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综合诉求管理,为结构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更加重视创新,将改革纳入监管之中,密切结合货币政策调控和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策作用。 对比金融深化和创新快速发展,更加完善监管模式,加强价格型调节和传导机制,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深化金融机构改革,改善供给和竞争,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专栏指出,频繁下跌会导致流动性大量投入,促使市场利率下跌,其信号意义强烈,对政策放松的预期容易加强,本币贬值压力加大,外汇储备下降。 准释放的流动性越高,本币贬值预期越强,促使投机者拿着这些钱去买汇,从而形成循环。
为此,报告强调,要关注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中可能出现的资产负债表效应,密切关注内外形势的快速发展变化,保持货币金融环境中性适度,促进资产负债表平衡和经济金融平稳运行。
报告指出,在去年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面临着国际收支的大幅盈余,央行一方面大量买入汇率,另一方面也相应地进行对冲。 由此外汇储备(资产方)持续增加,应对准备金及中央票)债务方)的增加。 年下半年以来情况发生了相反的变化。 另一方面,负债端准备金逐渐下降,资产端外汇储备也相应减少。 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来看,下跌意味着央行债务将减少,平衡这种影响有两种选择。 一个是增加其他债务,另一个是减少资产。 在目前的宏观环境下,通过增发中央票、扩大现金投入等方式扩大债务是不可操作的。 准下降引起的债务减少需要通过资产方的调整来平衡。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拆解师表示,中国央行多次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 这是因为美国加息预期上升,美元指数上升,如果频繁下跌,汇率下跌压力会加大。 所以对国内来说,不能期待宽松的货币政策。
报告指出,下一步将关注实体经济,特别是产能过剩领域、房地产、地方政府性债务等行业风险,全面清查风险风险。 加强对公司债务风险、银行资产质量和流动性变化情况、网络金融、民间融资、跨境资金转移等行业的风险监测拆解。 虽然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到了同样的问题,但这次没有提到“要牢牢守住不发生地区风险的第一线”。 (记者孙璐) ( ) ) ) )。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央行:频繁降准会致本币贬值压力加大、外汇储备下降”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