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70字,读完约3分钟
央行11日晚发布的《年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年来,基轴货币总量略有下降,从结构上看,主要关系是超额存款准备金总量呈现一定下降,目前超额准备金率为1.5%左右。 但是,目前超额准备金率的下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意味着银行系统流动性紧缩和货币政策方向发生了变化。
超额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存入中央银行,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资金,主要用于支付清算、首付筹集或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 金融机构持有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占普通存款的比例称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总体呈现下行态势。 2001年超额准备金率超过7%,之后整体呈下降趋势,2003-2008年平均超额准备金率为3.5%左右,之后进一步下降,目前超额准备金率为1.5%左右。
报告认为,这种趋势的下降一方面是因为支付体系的现代化,大大缩短了资金清算的占用时间,基本消除了流动中的资金摩擦,降低了其他资产转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的资金的汇兑成本和交易价格。
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商业银行有了更便捷的融资渠道,需要资金时可以随时从市场上获取资金,从而降低预防性诉求。
并且,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水平和精细化程度不断提高,能够更准确地预测流动性影响因素,降低了不确定性冲击的影响。 一点银行可以开发先进的流动性管理系统,实时了解全系统各分行的资金往来情况,将超额存款准备金维持在零附近以提高资金的录用效率,在个别时点可以在合规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透支机制下暂时将超额准备金降至负
另外,近年来央行也不断完善货币政策框架,释放制度红利,银行体系超额存款准备金诉求明显下降。 例如,双重平均法审查存款准备金使商业银行在审查期内更灵活地发挥流动性空期间常备放贷便利工具和自动担保融资工具,商业银行可以在短期流动性不足时以合格的资产为抵押从央行获得流动性支持。 另一方面,公开市场的操作频率从每周两次提高到每天的操作,从制度上保障央行能够及时应对可能对流动性造成的各种因素,及时发出政策信号以稳定市场预期,将使商业银行超额存款
“很明显,这种下降并不意味着银行系统流动性紧缩和货币政策方向的变化。 ’根据这份报告。
值得观察的是,我国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有较为明显的季节性波动。 不仅季末和非季末有差异,而且根据季末的时间点也有明显的差异。 例如,受监管审查、财政集中支出、存款变化、银行财务核算等因素的影响,年中、年末超额准备金率多为暂时性“胀气”,季节性因素消失后明显下跌。 因此,不应该简单比较不并口的超额准备金率。
【来源:中国证券网记者:李丹丹】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央行:超额准备金率降至1.5%左右 不意味货币政策取向发生了变化”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7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