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81字,读完约7分钟
在保监会多次发文规范人身保险、加强万能保险产品监管的背景下,寿险市场业务结构调整明显。 具体来说,全领域原保费收入强劲增长,绝大多数保险公司原保费收入占规模保费收入的比重持续回升,中短期存续期间业务保费断崖式下跌,说明“保险姓保”监管理念正在逐步落实。
《每日经济信息》记者从保监会定期发布的统计数据中,观察到在业务上较强的“保障”属性的作用下,“老七家”整体的市场份额有所回弹。 今年7月,“老七家”规模保险费收入之和占寿险领域的比例为56.79%。
具体来看,在市场份额上,以泰康为首的几家保险企业呈现出保守的恢复态势。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危险企业,如国寿和本现在的市场占有率与当年的“高峰状态”还有一定的差距等。
实习记者胡杨每次经过赵桥时
“老七家”依然占据着人寿保险的“半壁江山”
最近,保监会公布了今年前7个月的保险费数据。 《每日经济信息》记者据此表示,进入年后,在中短期存续期新政的持续影响下,寿险市场业务结构调整明显,寿险业“老七家”市场份额也有所回升。
具体来说,今年1~7月,“老七家”的规模保险费收入之和分别占寿险领域的54.92%、36.91%、50.86%、55.45%、60.92%、62.87%、56.79% 除2月安邦人寿异军突起外,与万能保险井喷期相比,“老七家”整体市场份额明显上升。
人身保险领域的“老七家”是指国寿、平安、太保、书、泰康、人保和太平。 高峰年,这7家保险公司豪夺寿险界8成余额规模的保费收入,市场份额曾达到83.16%。
之后,刮起了万能的危险之风,搅动了这个平静的“春天的水池”。 年以后,部分中小企业由于中短期存续期产品“弯道超车”,“老七家”的市场份额也开始了“连续四年下跌”的模式。 据记者统计,从年到年,“老七家”占规模保险费收入全部领域的比例分别为70.34%、62.95%、50.17%。 到了2004年,这一指标触底,达到45.59%。 那一年,自诩为“寿险主业是‘天下三分之一’”的国寿也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市场份额下降到17.28%。
但是,“老七家”遭遇的“滑铁卢”并没有持续很久。 为了防止快速发展的万能保险给保险业乃至金融市场带来进一步的风险,监管层开始密切出具文件规范人身保险。
在本轮监管形势下,资产驱动型负债型保险企业难以借重理财型保险产品和激进投资,旗下中短期存续期间业务保险费断崖式下跌,而此前传说保障工作普遍占比较高的“老七家”在这一高压监管中受到的冲击不大。
据记者整理,从万能险大行其道的年到年,“老七家”原保费收入占规模保费收入的比例平均值分别为87.92%、89.15%、88.05%、84.49%。 另一方面,同期,人身保险领域这一指标的对应值分别为76.52%、75.11%、65.58%、62.89%。 由此可见,在“回归保障”方面,“老七家”始终优于所有领域。
平安的市场份额恢复强劲
在保监会及时干预下,寿险市场业务结构调整加快,全领域原保费收入强劲增长,大多数保险企业原保费收入占规模保费收入的比重回升。 根据保监会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今年前7个月,人身保险企业实现原保费收入1.9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8%,“保险姓氏保险”的监管理念得以落实。
由于更加重视“保障”的属性,没有严重偏离监管方向,“老七家”的保险费收入一直很稳定。
从个人角度看,常年处于寿险行业双重强势的平安目前是市场份额回升势头强劲的保险企业之一。 记者根据最新保费数据计算,今年7月,规模保费收入302.50亿元,占所有领域总保费收入的17.70%。 从今年2月开始,平安的市场份额迎来了比较强的快速发展,2月至5月的市场占有率为10.78%、10.36%、19.27%、18.42%。 要知道,即使在“老七家”大放异彩的一年,平安的市场份额也不过12.44%。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老七家”几乎都进入了业务结构调整的实施阶段。 “快速发展大宗交易”、“到银行快速发展保险”等转型战略将导致保险费收入的调整和波动。 因此,对许多“老七家”成员来说,市场份额保守回升也成为当前的“主基调”。
具体来看,近4个月来,除平安外,其余6家保险企业在市场份额方面持续上升,但涨幅尚不明显。 以泰康为例,今年4月至7月,泰康获得的规模保险费占全部领域的比例为4.12%、4.71%、5.85%、5.47%左右,恢复速度并不突出。
然而,尽管增长曲线“波澜万丈”,这6家寿险企业中,太保、泰康、太平均都回到或接近万能保险“大爆炸”之前的份额水平。 此外,最新数据显示,国寿仍形成寿险界“两强争霸”的格局,其7月份市场份额为15.66%。 但是,这个数字与当年鼎盛时期的33.29%还有一段距离。
本份额为高峰期的一半以下
同样,和“峰值状态”有一定差异的是书。 今年以来,本保险的市场份额大多在2 %~4 %的区间内,7月份单月的最新份额为4.52%,甚至不及去年市场份额9.92%的一半。
另外,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本保险保险业务收入612.39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3.8%。 另外,企业第一年的保险费为191.01亿元,比去年同期也有46.4%的下跌。
本保险在《年度报告》中表示,这种情况与今年企业“银保渠道积极缩小中短期存续期产品规模、取消大宗业务计划、聚焦长期业务、以年金保险为主打产品”的变革理念有很大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保险费收入和市场份额不够高,但用“重手”转换的本保险却变成了更高质量的业务结构。
根据本保险年中报,企业第一年的保险费占第一年保险费的比例达到87.2%,比去年同期上升49.1%。 另外,10年期以上长期保险费规模创近年来新高,占第一年保险费的比例为56.7%,比去年同期增加35.2个百分点。
在渠道调整方面,本保险也将贯彻落实“去银保,快速发展保险”的战略。 截至年6月30日,本保险各保险渠道的保险费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20.8%。 相反,银保渠道实现的保费收入一举减少61.3%,其中银保大额缴纳的保费减少99.8%。
实际上,“聚焦期望,强化风险”也是这七家企业普遍遵循的变革大体。
《每日经济信息》记者在《老七家》发表的年报中整理出,大部分涉及方向转换等相关表现的保险企业都以“期待”和“危险”为关键词。 像“老大哥”这样的中国生命体在年报中提出要大力推进长期的业务和风险途径的转换。 据国寿方面介绍,本年度企业新增单一保险费中,第一年保费达到939.45亿元,同比增长51.8%,为国寿上市以来首次超过大额保险费。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7月寿险“老七家”份额升至57% 新华不及巅峰时一半”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7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