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26字,读完约5分钟
据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初步统计,全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2.21万亿美元,进口额1.95万亿美元,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 但是,也许不是这样。
近十多年来,国际分工越来越表现为同一产业不同产品之间和相关产品内不同工序、不同附加值环节之间的多层分工。 国际分工的范围和行业不断扩大,逐渐从产业间分工迅速发展到产业内分工,发展成以产品内分工为主的国际分工体系。 以产品内部分工为基础的中间进口商品贸易称为产品内贸易,形成了“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 “全球价值链分工”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最终产品经过两个以上的连续阶段生产。 二是两个以上的国家参与生产过程,在不同阶段实现保值增值;三是至少有一个国家在其生产过程中采用进口投入品。
在全球价值链主导贸易新框架的大背景下,由原产地大致进行的以前流传下来的总量贸易统计至少存在两个弊端。 第一,由于存在大量的中间品贸易,统计跨境总量贸易而不是净增加值时,会产生大量的重复计算。 第二,由于没有反映产品在生产环节的流动,双边贸易统计中包含了其他国家中间投入品的价值。 例如,在“三角贸易”模式下,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中包含了大量从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进口的中间进口商品,迫切需要新的国际贸易统计方法。
因此,作为真实反映世界贸易运行和贸易秩序的新会计方法——贸易增加值( tradeinvalueadded )统计越来越受到关注。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增值统计方法在统计各国的价值贡献时,是从以前流传的报关统计中减去折回增加值,因此可以不重复计算,真实反映各国在全球贸易中的状况。 (一个国家对作为相应环节的货物增值称为本国增值,各国出口货物中上游其他国家提供的增值为外国增值)。 这样,本国在各国出口货物中的附加值和外国附加值的比例反映了该国的贸易利润率。
在国际贸易组织的大力推动和倡导下,年来,作为主要权威的国际组织发表了基于贸易增加值统计的相关研究报告。 例如,wto和日本ide-jetro发表的《贸易模式和东亚全球价值链:从货物贸易到任务贸易》的报告、年1月16日oecd (和wto发表的全球增值贸易统计初版的数据库报告、 年2月27日联合国贸发会议( unctad )发表的《全球价值链与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中的投资与增值贸易》( wto和ide-jetro ) )报告显示,按照增值贸易的做法推算,中美贸易盈余为220亿美元 比以前流传的统计方法计算出的顺差额缩小20%-27%,考虑到加工贸易的因素,贸易失衡的程度减少了40%以上,2005年达到了53%,这样,全球失衡的状况,并不像整体统计那样严重。
目前,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4成左右。 中国作为工业产品加工组装的一环仍然具有比较特点,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美国、欧盟等国是最主要的终端费用市场。 作为大量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的一环,从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转移到中国,这些国家和地区原有的对美、欧顺差也转移到了中国。 这种转移是通过恢复进口,可以“出口货物后再进口到该国”。
我们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出口部门中,包括海外附加值在内的比重较高的部门集中在制造业,其产品出口中,海外附加值平均比重为26.3%,即主要制造业部门出口超过1/4的附加值在我国没有创造。 按贸易增值统计做法计算,中美贸易顺差缩小36%左右,中欧贸易顺差、中印等双边贸易顺差也大幅下降,中日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
“虚胖”的贸易规模非但没有给中国带来利益分配的增长,反而加剧了中国与贸易伙伴的摩擦,但中美贸易摩擦尤为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除个别年份外,海关统计的我国贸易顺差逐年扩大,从1995年的167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高峰的2981亿美元。 之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贸易顺差恢复了。 以经常账户盈余占gdp比例为“不平衡”程度的指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中国经常账户不平衡占全球不平衡的份额从2003年的6.8%上升到2008年高峰期的24.3%,2009年, 全球失衡的1/5来自中国,汇率摩擦年,22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启动了94项贸易救济调查,同比增长22%。 其中反倾销58件、反补贴3件、双反15件、保障措施18件。 中国不仅没有得到越来越多的贸易利益,反而成为贸易摩擦重重的灾区和贸易保护主义的首要受害者。
在全球竞争聚焦价值和效率的新趋势下,能否在更高的价值链上获得竞争力是维持竞争特征的关键。 面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浪潮,以及以前从国内传来的比较特征的流失等诸多挑战,中国必须确立新的竞争特征,上升到全球价值链的上游,推进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张茉楠:我国应尽快向全球价值链上游攀升”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5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