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02字,读完约3分钟

银监会日前发布了修订后的《外资银行行政许可若干事项实施办法》。 根据新《办法》,除了在许多方面统一中外资银行领域的业务准入条件外,外资银行在国内放开银监会发行许可的债务、资本补充工具也是一大亮点。

理论上,外资银行在内地市场的资本补充渠道,除普通股融资须经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许可外,其他可行的债务资本工具此次完全开放。

对许多目前通过母公司增资获得资本,通过母公司贷款获得债务的外资银行来说,这种转换显然具有特殊意义。 因为这意味着这些机构可能会真正扎根内陆。 在当地募集资本,在当地吸收存款,在当地经营业务。 而且,这也意味着中国本土的经济开放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外资银行以前传下来的客户不仅已经在中国本土进行贸易和投资,它们大多也已经在内陆扎根,成为了中国经济大局面中的棋子。 这样的转变,客观上也需要那些主办银行本土化,降低服务价格。

“外资行终于可以发债了”

事实上,世界上最重要的跨国银行历史悠久,因此实现了资本募集来源的全球化。 世界前十大商业银行中,中资银行目前只在中国内地和香港上市,此外,其他机构大多在不同大陆的许多市场发行股东和债券,筹集资本和资金。 这样的布局除了能最大限度地分散风险外,其核心原因还是跟随银行客户的脚步和常驻。 非常直观的看出,最重要的全球银行从上市地点识别国籍并不容易。 总部的注册地点遍布全球,但股东、客户、网点和服务完全全球化。

“外资行终于可以发债了”

但是,中国本土市场的这种过程显然已经开始。 对许多2006年后取得人民币业务牌照的外资法人银行来说,迄今为止最理想的状态只是基本完成了内地市场的网点配置。 与2003年前后启动的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在内陆市场的资产规模和客户数量都远远落后,当时“狼来了”的惊讶也早已被市场遗忘。

“外资行终于可以发债了”

但是,当我们将视角从内地市场扩大到全球市场时,中外资银行之间的优劣互补依然存在。 中资银行在内地市场已成为巨无霸,但在海外市场的配置依然跟不上顾客的诉求。 而且,这种互补性已经演化为现实中的合作,许多主张能够为用户提供全球化服务的中资银行也越来越愿意与海外合作银行和客户共享资源。 对市场的了解是以前流传下来的瓶颈,资本约束已成为近年来的主要催化剂。

“外资行终于可以发债了”

只能说不同的代理人对市场的理解和认知有很大的差异。 此次外资银行获准发行债务资本工具,是中国内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新标志。 正如此次银监会清理了统一中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门槛一样,银行面临的内外市场一体化趋势也将继续。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外资行终于可以发债了”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9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