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20字,读完约3分钟
“公开市场已经暂停一个月了。 你觉得星期四操作吗? ”——面对这个话题时,很多被访问的银行机构金融市场部的人认为,现在重启的必要性似乎不大。
他们做出这样的评价是从上周三开始的资金紧张状态,现在明显缓和了。 但据了解,此次流动性投放的手段并不是公开市场的逆回购,而是自去年以来新创立了slf (常备贷款便利)、psl ) )等众多定向货币政策工具中的几个。
“中央银行‘悄悄地’放入钱后,就没有必要再在公开市场操作了。 ’交易员还向记者确认,这两天央行确实进行了相关操作。
所以,中国央行公开市场还有必要继续存在吗?
温州某股份制银行固定收益部负责人表示,公开市场无法关闭。 不管做不做,公开市场的存在是态度。 同样,任何令人眼花缭乱的创新方向工具,都是央行的态度。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官网的相关定义,中国公开市场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包括隐藏多年的央行票据、最近频繁采用的正向或反向拆借、短期流动性调整工具( slo )、国库现金定期存款等。
其实,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slo就首先上场了。 此后,slf、psl、mlf (中期出借便利)等层出不穷,市场被称为“四大金刚”。 但是,它们之间也有差异。 slo是央行官方定义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其他三个不在此列。 也就是说,它是一种非公开操作手段,央行不需要公布其具体的操作新闻。
根据央行的规定,新工具中只有slo的实施情况需要推迟一个月公布。 根据官网公告,迄今为止的最后一次slo操作是在今年2月27日。
很明显,今年以来,大部分时间央行都在使用“暗箱操作”。 对此,一位接近货币当局的人士对记者表示,中国金融市场存在强烈的不均衡,非公开操作并不意味着不透明,而是有市场基础。
一些受访者的意见将比较目前我国的汇率结构。 他们认为公开市场将资金量和价格放在首位,但涉外汇率问题比这更为敏感和重要。
他们指出,在人民币汇率目前受压的背景下,央行再次降息的可能性也应该减弱。 详细分析11月22日的利率下降,可以看出,在考虑上浮调整因素的基础上,目前我国“实际”1年的基准存款利率仍为3.30%,与年7月降息后的水平相一致。 虽然不同期限的贷款利率有所下降,但缺乏实际的操作意义。
美元指数从今年7月初的79.75低位持续上涨,上升至有史以来半年来最高的90.13,区间累计超过13%。 另外,期国内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曾有短期下跌趋势,但截至11月,呈剧烈贬值趋势,2个月内贬值幅度达到1.8%左右。
与人民币贬值重合的是央行降息和银行代理商结汇连续3个月的逆差。 这表明美元的吸引力在持续增加,这无疑制约了我国央行的进一步降息。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部有关人士表示,后者的赤字表明国内公司和居民更愿意持有美元,意味着人民币大量滞留在金融机构而不是实体部门。 从长远来看,这将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构成巨大障碍。
确实,国内资金价格波动力度最大的公开市场,其作用似乎越来越被取代了。
广发银行金融市场部利率交易负责人欧阳健认为,今年以来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也侧重于价格信号而不是数量。 所谓的投入和回收不再是央行的首要目标。 欧阳健指出,中国货币政策工具逐渐健全,有利于央行操作的灵活性和对比性。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缘何销声匿迹”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9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