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52字,读完约4分钟
每经记者万敏[/s2/]
今天( 5月7日)收盘价,沪指报收于4112.21点,下跌2.77%,深成指报收于14114.73点,下跌0.15%,创业板指报收于2806.05点,下跌1.42%。 本周以来,虽然是大盘三连败,但军心未乱。 期待星期五的“央妈”一定会变得有利。 最晚星期天!
但是,“不要猜测央行的想法。 猜猜也不知道~”。 今天,央行主管《金融时报》刊登文案,称目前货币政策逐渐传导,前期各项政策效果逐渐显现,资金量价整体合理。 央行相关人士也表示,“近期由于准利率下降政策,融资价格确实下降。”
是的,这份《在民间行走的m2前期货币政策落地情况调查》的副本提醒我们,央行降息的首要目的还是为了处理融资的高额融资难,给实体经济输血。 不要以为如果股市“下跌”,央行就会“释放”。
对本金融时报还不熟悉的网民,请打开中央银行的网站。 页面左侧的“直属机构”栏,第7行,看到了吗?
因此,必须重视中央银行直属机构的这种放风。 比起** *公司和* *日报今天刮风明天浇水的社评,可信度高的五颗星得到全评价可以吗,专业?
文案显示,自去年11月以来,央行已两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 今年以来,央行又在几个月内连续两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目的是加强流动性管理。 并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短期流动性调整工具、常备贷款便利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保持流动性充裕,较有效地降低货币市场资金价格等短期利率,推动了公司融资价格持续下跌。 目前,前期各项政策的效果逐渐显现。
这篇文章还说,在产业急需转型的今天,资金不是万能的,“要拉动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要从资金价格上努力,还需要从快速发展实体经济、快速发展产业本身的立场着手。”
如此强调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实体产业,是否意味着央行对近期过热的资本市场保持警惕? 周小川总裁在今年两会期间不赞成“货币进入股市就是不支持实体经济”的说法,认为实体企业向股市融资也是支持实体经济,但那已经是3月的事件了,到2月28日的降息时间还很短,股市也很快。 之后4月19日的一次也没有重复,下调了1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在“央行救市”的戏言中被大力炒作。 对于正在寻找稳定经济增长和尽量不刺激大规模平衡的央行来说,绝对不想看到“放松货币政策”成为资本市场泡沫来源的骂声。
中央银行的这种微妙心情非常明白。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今天《金融时报》这个较长的版面、很多调查的复印件,就会格外明白中央银行的良好用心,引起很多人的思考。 这是否意味着央行将推迟或放弃进一步的降息? 特别是文案确定表明“资金计量价格总体合理”。
一季度主要经济数据公布以来,拆船界悲鸿遍野,不少学者、专家、拆船师认为实体经济走势危险,前景尚不明朗,降息势在必行。 五一节结束前,一家财经媒体发表声明称,“央行很可能下调0.5%的利率”,记者微信朋友圈也让许多拆船师朋友头疼,预计央行最晚将于5月3日晚降息。 (这也是央行多次选择在长假最后一天出台政策的后遗症。
那么,发生了问题。 央行近期会再次降低利率吗?
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无数的解体、评论都在讨论这个事件。 但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是,央行货币政策调控逻辑的一些变化才是最值得关注的,常备贷款便利性、担保补充贷款( psl )等新工具无法取代利率和准备金率的作用,但仍然是中央 据最新媒体报道,央行有可能进一步扩大psl的规模和范围,比起直接刺激股市的降息和基准下降,这样的工具不会引起非金融业的过度关注,仍然可以达到支持实体经济的目的。
但要提醒大家,重要的金融经济调控工具(如降息)的采用权并未完全掌握在央行手中。 无论是社会上的段子,还是认真分析,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独立性确实在提高,但依然不完全独立,包括利率、汇率等重要工具的调控,都非常具有“中国特色”。 即使无视外部因素,央行内幕在一个事件中持有完全相反的两种公开观点也并不少见(对聚集着大量“学者型官员”的机构来说也很正常)。
最后,只有靴子落地的瞬间我们才能知道答案。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央行旗下媒体称“资金量价总体合理” 放水已见效降息推迟?”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7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