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90字,读完约4分钟
去年下半年以来,媒体不时有神秘的舆论气氛,认为美联储是否会从《声明》中去除“耐心”一词,必须加以揣摩。 在一个货币政策机构,其中一个单词的采用被这样炒作,上升到圣旨的水平,真是令人感叹。 中国认为,作为主权国家,应该冷静看待这样的“舆论秀”,减少盲从。
美国是世界第一的经济区块,美元是世界货币,其货币政策的调整当然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是不可否认的。 但是,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板块的中国,国内经济极其坚韧,有极强的内部调整能力,整天盯着美联储主席耶伦的一句话,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真的“只有美国的马先行”,是过分的事情
让我们来看看这几年中美货币政策逆行的两个实例。
一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中美货币政策的选择。
2007年9月,美联储大幅降息,此前中国刚刚加息,但由于中美利率逆向变化,不少人选择热钱进入中国对冲,给通胀压力较高的宏观调控带来了新的困难,当时中国正在实施
在那年9月召开的“亚洲金融论坛”上,周小川中央银行总裁解释了各界的这一担忧。 他强调说,中国的货币政策关心外部因素,但最关注本土的投资、费用和经济波动。
此后,央行在大力监管出入境资本流动的条件下,积极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这一政策组合保障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
第二,是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叫好的一年。 美元过度投入和美元大幅贬值引发的主要货币汇率过度波动和无序调整,不仅扰乱了世界货币秩序,也使得各国货币政策博弈更加复杂。 在这样的外部货币环境下,央行于10月19日突然宣布从次日开始加息(不到一年内加息五次),改变了此前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的降息渠道。
各界认为,这是因为央行坚守货币政策,以保护中国的经济和财富免受其他国家货币政策调整的冲击,也不会被发达国家束缚为货币政策失当。 而且,中国的货币政策强化了“以我为中心”的观点,声明对于“货币战争”,中国已经做好了战斗持久战的准备和战术准备。
以上两个例子证明了中国的货币政策“以我为本”是长时间的战略,但这并不是说对外部经济金融环境的一些变化漠不关心。 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例行会议公报中,大部分情况下都会出现“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的最新动向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化”的说法。
现在,让我们回到应该如何应对美国不加息的问题上来。
中国的货币政策强调“以我为中心”,不是不关注外部货币的变化,而是考虑内外,统一决定,统一采取措施。 关于美国何时加息、发力到什么程度,我们必须制定及时应对的预案,但不能将其作为核心任务来应对。 因为,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关系,是既受外部影响,也受外部影响,不是单方面依赖外部,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样,对美国货币政策变动的影响就可以完全吸收解决。 目前,不存在美国一打喷嚏,中国就一定会感冒的逻辑。
必须强调的是,要注意不要过度追随美国的货币政策,采取不妥当的措施,以免给国内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例如,年6月,由于美国货币政策紧缩的预期高涨,我国资本明显流失,成为国内“缺钱”的导火索。 从事后来看,当时央行采取的应对措施比较迟缓。
因为,在美国明确加息的情况下,央行需要立即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降准等工具向金融市场补充流动性,对冲其影响。 此外,决策者保持市场和良好的信息表现,及时吸引和稳定市场预期也很重要。
最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区块,中国必须开始在世界金融业拥有基本话语权,如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设立亚洲投资银行、设立丝绸之路基金等。 一个是符合经济持续上升的地位,一个是维护本国基本的快速发展权益,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符合“影响力大的释放者”的国家作用,不是相反的。 分析师也必须以美国货币政策为“圣旨”,摒弃以艾伦为“灯塔”的思维惯性,不要被西方媒体的舆论秀忽悠。 观察力应该越来越放在中国正在进行的金融改革和为支持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而选择货币政策工具上。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阎岳:不要把美国货币政策“圣旨”化”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4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