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06字,读完约5分钟

《资管新规》正式公布实施后,7月20日,银保监会发布了第一附属细则——《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 当天晚上,央行发布《关于进一步确定规范金融机构理财业务指导意见若干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确定公募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明确过渡期同一产品的评估方法,确定过渡期宏观审慎政策安排。

“监管政策走向“稳信用” 资管新规细则顺势“放松””

许多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两个文件的监管方向与以往资源管理新规相比没有变化,但执行尺度有所放宽,口径要求明显放宽。

《每日经济信息》记者了解到,结合目前央行在货币政策报告中关于流动性“合理充裕”的最新表现,以及近期对银行进行窗口指导,向公开市场和交易商追加发放mlf资金、支持贷款投资和信贷债务投资等情况,央行的货币政策“稳健, 分析表明,在货币政策已经释放“暖意”、内外均衡的条件下,防范风险需要其他政策的配合与协调。 新规则相关细则的放宽正是这一观点的体现。

“监管政策走向“稳信用” 资管新规细则顺势“放松””

另外,一家金融机构的研究人员表示,目前的宏观条件已从“宽货币+信用”修改为“宽货币+信用稳定”。

前述《办法》和《通知》中的一些条款比资源管理新规的相关说法明显放松。 其中包括确定公募理财产品除投资标准化债券类资产和上市交易的股票外,还可以适当投资非标准化债券类资产(以下简称“非标准化”)。 过渡时期,将允许金融机构适当发行部分旧产品投资于新资产,放松对理财产品的评估方法,《通知》还将调整金融机构的“非标准”清单,缓解回笼压力等。

“监管政策走向“稳信用” 资管新规细则顺势“放松””

对此,天风证券孙彬固定收益研究小组认为,从整体上看,此次新规延续了资源管理新规的基本精神,在具体执行层面上比较放松,确定了市场关注的首要问题,缓解了备受关注的非标准处置问题的短期压力。 但是,需要观察的是,这里的“放松”越来越多的是提高执行的可操作性,降低短期压力,中长期来看,摆脱杠杆作用、破坏分配的方向依然没有改变。

“监管政策走向“稳信用” 资管新规细则顺势“放松””

另一方面,海通证券姜超研究小组认为,资源管理新规细则只是放慢了去杠杆化的步伐,兑换后不久,解除嵌套、统一监管等方面基本没有变化。 因为举债的大方向依然没有改变。

“从不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立场出发,其实可以理解金融监管的适度放松。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不是一天之功。 因为这在短时间内抹去影子银行的一切是不现实的。 ”姜超团队表示,即使举债步伐放慢,也不意味着再次举债。 影子银行迅速发展失控的主要原因是通道业务,因此在制定的细则中,通道业务仍然被严格禁止,刚兑换的方向也没有变化,影子银行也不会复活。 央行确定,旧产品的整体规模应控制在资源管理新发布前库存产品的整体规模内,投资的新资产到期日不得晚于年末。 其实只是减缓了影子银行的萎缩节奏,并没有让影子银行再次得到长足的快速发展。

“监管政策走向“稳信用” 资管新规细则顺势“放松””

兴固收研究分解师黄伟平也表示,上半年举债推进,加大了风险暴露。 市场在利率债务和高级信贷债务中避险,对《通知》部分要求放宽,有助于缓解目前信贷崩溃的局面,融资渠道也将恢复,提高市场风险偏好。

在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杠杆作用”下拖欠债务激增的情况下,各界已经关注央行。 事实上,进入今年以来,央行已经进行了三次定向测试,累计释放了2.3万亿元的基础货币,但在6月的货币政策例会上,央行对流动性的表现从以往的“合理稳定”调整为“合理充裕”。 另外,央行近期还将对银行进行窗口指导,向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追加发放中期贷款便利( mlf )资金,以支持贷款投入和信贷债务投资。

“监管政策走向“稳信用” 资管新规细则顺势“放松””

具体要求是,关于融资的投入,银行对月初超过融资申请额的增资部分,按1:1发放mlf资金; 并且要求增额部分为普通贷款,不包括票据和同业借款。 对于新增信用债务投资,投资aa+以上的债券,按1:1配比mlf; 对aa+以下债券的投资,要求1:2配合mlf,必须是产业类信用债务。

“监管政策走向“稳信用” 资管新规细则顺势“放松””

另一方面,银保监会日前建议,大中型银行发挥“一把手”效应,加大融资投入力度,合理明确普惠型微型贷款价格,明显降低银领域金融机构微型公司的实际贷款利率。

《每日经济信息》记者就央行与银保监会的相关政策分析认为,年来“宽货币+强信用”政策组合再次迎来变化,下半年粗略率呈现“宽货币+宽信用”政策组合。 但是,目前,对于监管是否从“严格信用”走向全面“宽信用”,业内仍存在较大争议。 黄伟平认为,目前杠杆率仍然是监管的重点,从“巩固信用”走向全面“拓展信用”的概率很低。 毕竟,重新举债的概率很低。

“监管政策走向“稳信用” 资管新规细则顺势“放松””

姜超团队表示,实体经济负债率过高,在杠杆化的大背景下,各经济主体缺乏杠杆化空之间。 由于这难以形成广泛的信用,货币宽松的结构不太容易改变。 孙彬团队预计,虽然维持“货币幅度”,但“信用强度”将转为“信用稳定”。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监管政策走向“稳信用” 资管新规细则顺势“放松””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7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