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22字,读完约9分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今日( 17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在其官网发布公告,经交易商协会年第8届自律处分会议初审、年第9届自律处分会议复审,对大公国际信用判断有限企业(以下简称“大公评级”)给予严重警告处分,并重新审查其期限。
大公评级成立于1994年,至今已有24年历史。 官网显示,大公评级是国内唯一经中国人民银行和原国家经贸委共同批准设立的全国信用评级机构,具有政府监管部门认定的所有评级资质,可以对中国资本市场除国债外的所有债务工具和参与主体进行信用评级。
大公评级现在受到监管和严格审查。 这到底发生了什么?
据观察,交易商协会称,经调查,年11月—年3月,大公评级在向相关发行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同时,直接向被评价公司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 此外,在商业协会开展业务调研和自主调研工作的过程中,大公评级向协会提供的相关资料既有虚假陈述,也有不实消息。 经两次自律处分会议审议,大公评级上述行为明显违反《非金融公司债务融资工具信用评级业务自律指引》、《非金融公司债务融资工具市场自律处分规则》相关自律规定,违规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产生负面影响,大公评级受到上述自律
交易商协会表示,信用评级机构作为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的重要中介机构,应维护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发挥资本市场的“看门人”作用。 信用评级机构向被评估公司提供直接咨询服务,严重背离独立,为银行间债市相关自律规则所禁止。 大公评级违规行为违反了领域规范、业务规则和合规运行的基本要求,严重影响了市场。
商业协会还表示,将加强银行间市场的自律管理,着力维护市场良好的运行秩序。 市场各主体要进一步增强合规意识和市场责任意识,严守底线,遵守规则,共同推动银行间债市平稳有序快速发展。 此外,交易商协会也将继续加强与相关监管部门的协同合作,按照企业信用类债券部际协调机制会议达成的各项共识,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额定面临的不仅仅是交易商协会的处罚。 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17日在检查中发现,大公国际和相关企业印鉴混用,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内部管理混乱。 对多位发行人开展评级服务,并向发行人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大部分违背独立的高管和评委会委员资质不符合要求的单项考核项目稿件资料缺失,模型计算存在数据泄漏等。 上述问题违反了《证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 北京证券监督局根据《暂行办法》责令大公国际限期改革。 为期一年,改革期间不得承接新的证券评级业务,更换不符合条件的高管。 目前,北京证券监督局已经完成了行政监管措施的告知程序,相关后续工作正在依法推进。
《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观察到,这一处罚决定引起了业内震荡。 关于此次处罚,我采访了大公国际评级,但不知道具体的采访负责人,所以有必要先咨询企业内部,然后再看如何回答。 在发出消息之前,记者还没有得到答复。
大公国际评级官网企业介绍新闻称,大公国际评级是第一个向全球提供国家信用风险新闻的非西方国家评级机构,是参与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改革、获取国际评级话语权的中国信用评级机构代表。
大公评级先后对30个省市自治区、70多个领域的万多家公司进行信用评级,债券融资总额超过1万亿元。 法定代表人在关建中,有员工600多人,国内有32家企业,市场服务覆盖全国。 此外,在欧、香港开设分企业,10多家分企业正在建设中,初步形成了国际化快速发展的战术布局。
对于此次大公国际评级被处置,相关业务被暂停,一位证券公司评论家对《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表示,从投行和发行人的角度来说,改变中介评级机构不是什么大问题。 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基本上大家都不看外评。 由于公众的信服力不足,大部分情况下外评只是参考。 只要不做出降低评级的动作,有价值的部分大多是评级报告中的素材。
从领域的角度来说,这家证券公司的人表示,评级机构的许多水平相差不大,债券发行者的水平也相差不大。 大公国际评级此次受到惩罚,受益的是其他评级机构,暂停相关业务一年后,大公国际评级可能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后果。
从监管角度看,如果不改变对评级机构的监管方法,不放开评级牌照,评级机构依然会“躺着赚钱”。
一位资深评级专家对记者表示,大公评级此次被罚与“取钱”有关。 两头取钱,卖评级和咨询,也就是评级和数据库。 这个事件已经在业界家喻户晓,其他评级机构可能也有同样的情况。 据记者观察,在官方通报中,大公评级不仅向相关发行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还直接向被评估公司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
相关人士表示,此前也曾向大公国际通报评级,但实际开始调查的是今年的现场检查活动。 今年对评级机构的现场检查与以往不同,是由交易商协会和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配置相关旗下的证券监督局共同进行的。 也就是说,银行间债市和交易所债市统一行动了。 这次现场检查于8月上旬结束,监督机关的行动也很快。
该人士表示,关于大公国际评级,未来新闻资料评级基本停止,原业务跟踪评级可能由他负责。 关于大公对现有发行商客户进行评级,不知道未来是否会积极改变评级机构,也不知道如果改变了,下一个评级机构将如何评级。 这次处罚对大公评级杀伤力确实很大。 评级机构的声誉很重要,一年后业务资格可能会恢复,但顾客不一定信任它。 这次大公评级被处罚,是迄今为止见过的最严厉的处罚,其本身就是巨大的损伤,将来翻身可能不容易。
长期以来,国内的评级机构给人一种评级空虚、没有公众信服力的印象。
《每日经济信息》记者从年初到现在,信用债市场发生旗下债券违约的发行人,基本上债券发行之初的主体评级在aa以上,今年新增债券违约的发行人主体评级为aa+级,发生债券违约的发行人主体评级也是最高的aaa级。
上述资深评论家也表示,在这一领域清除和惩治违规行为,有利于领域的合规。 但是,不能根除之后的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评价虚高。 评级的高度有好几种,拿黑钱是最差的。 二是评级竞争,是为了抢夺顾客、抢夺市场而制定的评级。 三是评级能力、水平不够。 目前行业竞争、评级同质化严重、水平不够等问题一时难以处理。 这些情况需要持续关注未来。
许多业内人士表示,大公国际评级的小评级举动在业内也经常被视为“异常”。 例如,大公国际评级曾于今年3月将新光控股有限企业“以下简称新光控股”的主体评级从aa上调至aa+。 很多业界人士都直呼其名说“争议一直很大”
事实上,仅仅四个月后,新光控股发行的两个债券都大跌,因此被上海证券交易所暂停发行。 鹏元评级根据评级报告显示,新光控股子公司新光圆的成人销售模式发生变化,营业收入20.08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46.26%。 截至年底,企业持有新光圆成11.34亿股股份,其中97.31%已用于质押。
鹏元评级表示,新光控股集团有息债务规模较大,短期偿债压力较大。 新光控股的债务总额大幅上升,年末为448.6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29%,全年全体员工权益327.73亿元,企业对全体员工债务的保障能力较低。
此外,鹏元评级认为,新光控股集团有一定的对外担保和诉讼几个事项,面临较大的风险和债务风险。 截至年底,企业对外担保余额31.89亿元,占期末全部权益的比重为9.73%。 被担保公司都是民营公司,其中浙江百炼工贸集团有限企业已经破产,企业面临很大的代价风险,企业有很大的风险或债务风险。
光大证券固收拆师张旭等人认为,债券评级领域存在一些问题,如个别领域评级虚高和评级调整的绝壁效应等。 评级高度不是区域性的问题,各个企业评级高的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扩大。 绝壁效应是指评级企业在评级时,一般赋予aaa、aa+、aa三个级别,当主体接近违约边缘时,又会发生大量的阶段性下调。
张旭认为,在“一手进行评级和咨询”的业务模式下,有必要考虑如何建立防火墙,不有效地冲突其优势。 现行债券发行、交易、投资制度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峭壁效应。 我们人为地设置了阈值。 而且,有些门槛过于依赖外部评级结果,而不是公司自身的实际信用资格。
长江证券固定收益总部副社长孙超则以形象为例,向《每日经济信息》记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美国金融危机前夕,许多投资经理将自己的大部分职能外包给被称为“安全港”的信用评级机构,认为无需自己进一步深入评价。 因为使用官方指定的评级机构的结论对他们没有任何坏处。 这些评级机构对多个事后说明的“有毒证券”进行了虚高乃至aaa的评级。 这些好的评价给很多投资者带来了虚假的安全感,最终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信用评级机构应该是消除市场新闻不对称的主力,但国内一些评级机构将许多资质参差不齐的发行主体定位为aa投资级以上,对aa+乃至aaa滥用评级,严重扰乱机构投资者的新闻获取,更加依赖各内部信用评级, 这次处罚将有助于提高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有利于机构投资者恢复对评级机构的信心。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震惊市场!大公评级被责令限期整改 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业务一年”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7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