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48字,读完约3分钟
巴安水务一纸公告明确了上市公司涉嫌用招股证明书掩盖高管“服务期协议”等重大事项。 既然接受了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鉴定局的立案调查,就足以证明问题的严重性。 因此,巴安水务股价下跌是必然的。
这几年,包装上市已经有泛滥之势。 因为对于发行人在招股书上自我提倡或不公开应该公开的新闻的现象,市场已经变得迟钝了。 相信监管部门会给出答案,询问此次巴安水务是否涉嫌虚假陈述或欺诈上市。
俗话说,拔萝卜带出泥。 巴安水务被立案调查,当初发售的推荐人平安证券也被“抽查”。 这样重要的消息没有被公开就被隐藏起来了,平安证券再次受到市场的质疑也不奇怪。 平安证券应该说是近年来在证券公司中崛起的“新贵”。 特别是创业板开业后,平安证券在中小板和创业板的新股推荐中屡屡被砍,同时其推荐上市的上市公司数量一直领先于其他证券公司。 截至今年5月21日,创业板挂牌的316家公司中,平安证券推荐的有39家,占12.34%,比中信证券、国泰君安等4家大型证券公司的合计还要多。
就像洗碗的和尚会打碎一样,平安证券的推荐企业越多,问题也就越多。 除巴安水务外,平安证券推荐胜景山河两保代“享受”最严厉的处罚,爱尔眼科、华测检查的招股证书被“撰改”,拜恩米因伪造高科技资格被“罚款”,每一桩丑闻背后都是平安证券“忙碌”的身影。
不仅如此,创业板年报第一家亏损企业因技术不断提高而被平安证券推荐的去年创业板88家公司业绩“变脸”,平安证券推荐的企业占17席。 今年第一季度的净利润比去年同期下降“冠军”超图软件,推荐者也是平安证券。 此外,平安证券推荐项目的整体业绩增长率远远低于平均水平,但业绩“变脸”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平均水平。 两个“平均水平”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平安证券只重视推荐数量,不重视质量的特点。
实际上,这几年出现的“ipo毒”不少。 被称为“史上最贵新股”的直升机、“沪市最贵新股”华锐风电、创造“天价”发行市盈率的新研股等,任何一家上市公司背后都没有“ipo毒药”的证券公司吗? 这些证券公司的指导变成了“指导”发行人对招股证书的自我提倡和包装粉饰,其推荐没有得到保证,成为了对市场的误解。
根据修订后的《证券发行和申购管理办法》,新股发行过程中,经销商因虚假推送误导投资者、以不正当手段诱使他人报价和申购等严重违规行为的,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暂停承销商最长36个月的证券承销业务。 作为对违规行为严惩的首发a股市场,其意义明显惊人。
我认为这些证券公司给市场带来的应该是“毒”,监管部门带来“回报”也应该是“毒”。 一是对推荐的项目采取更严格的审查措施,只要有一个疑点或瑕疵,就执行“一票否决”。 二是保荐人未尽到勤勉负责的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可以暂停最长36个月的证券承销业务,或者终身禁止进入市场。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惩治“IPO毒药”需以毒攻毒”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6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