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48字,读完约5分钟

张茉楠(国家新闻中心副研究员)。

最近,全球金融市场转暖,风险资产转为向上。 虽然全球经济基本面不支撑这种乐观情绪,但欧美央行是否会推出qe仍值得期待。

确实,在总诉求不足、财政政策受限的情况下,各国大多依靠央行扩张资产负债表来创造诉求。 但是,受债务式衰退的影响,信用渠道和利率渠道严重受阻,货币政策基本无效,央行需要新的追加手段。

通常,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央行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基准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等较为有效调控的货币政策工具,直接或间接调节金融机构创造货币的能力和金融市场的资金价格,实现货币供应量和社会整体流动性的调节,从而达到宏观经济的新均衡 因为,货币政策的传导依靠两条途径。 一个是信用渠道,第一是指银行贷款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 二是货币渠道,主要通过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及汇率渠道等。

“欧美央行QE依靠只因被债务绑架”

但实际上,除了表面的信用途径、利率途径外,其背后还有风险承担途径,它正是通过“金融加速器”发挥着扩大作用。 从机制上看,“金融加速器”通过资产价格渠道加强主权债务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反馈作用。 经济处于扩大阶段,随着资产价格的上升,一国政府和私营部门的资产负债表扩大,主权债务的增加使该国的可用资金增加,杠杆效应促进经济的两倍增长,经济增长刺激市场信心的上升和外部融资价格的下降,从而导致债务规模的增大。

“欧美央行QE依靠只因被债务绑架”

相反,经济萎缩会导致政府和私营部门资产负债表的恶化,主权债务的增加会导致违反市场合同的担忧事项的上升和外部融资价格的上升。 “杠杆效应”将进一步缩小各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市场流动性下降,投资信心不足,资本溢价风险扩大,借入能力大幅下降,投资乘数导致经济恶化下跌。 为了阻止经济复苏的放缓,各国加强了对危机的干预,结果导致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扩大,出现了“债务危机——资产负债表恶化——消除风险的资产——流动性枯竭——信用全面紧缩——经济衰退——债务危机恶化”的恶性循环。

“欧美央行QE依靠只因被债务绑架”

在这种背景下,银行受限于自身的激励约束机制,风险厌恶度普遍上升,风险承担意愿明显下降,银行货币创造能力受到阻碍。 受此影响,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区块的货币乘数大幅下降,自金融危机以来英国下降了25倍至10倍。 美国下降了11倍到4倍。欧盟在10倍到8倍之间徘徊,金融造血机制遭到严重破坏,这也是为什么信用渠道和利率渠道受到严重阻碍的重要原因。

“欧美央行QE依靠只因被债务绑架”

欧美发达国家面临的情况正是如此。 数据显示,在两次ltro (长时间再融资操作)后,欧洲央行资产负债表总规模达到3.2万亿欧元。 德拉吉祭出了“欧洲版扭曲操作”。 虽然效果并不值得期待,但这似乎能为欧洲都柏林危机的处理留出两三年的时间。 但是,此次购买欧洲债务计划欲调整担保范围,降低担保要求,并承诺不对政府发行或担保的债务工具的担保资格设定最低信用评级门槛。 大量的放贷风险沉淀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风险过度集中,难以分散,有可能在未来埋下新的风险。

“欧美央行QE依靠只因被债务绑架”

美国是按还是不按qe3困扰着世界。 今年年初,美国存款总额达到8.20万亿美元,比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的水平高出2.20万亿美元,但由于美国信贷渠道尚未恢复,家庭和公司的预期下降,现金持有的诉求上升。

另一方面,商业贷款增长率依然放缓,消费者金融、工商业贷款、房地产抵押贷款增长率均处于历史低位,货币乘数的大幅减少并未使基础货币增长转为m2增长,而是实际流入实体经济,创造了收入和利润增长的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与此相反,代表世界“安全风气”的美国国债再次备受欢迎。 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下跌到1.5%左右,创下了美联储1953年开始创数据以来的最低水平。 较低的国债收益率对边际费用和投资的影响大幅下降,给实体经济配置资源实际上发出了错误的信号。

“欧美央行QE依靠只因被债务绑架”

随着“财政悬崖”的临近,美国不会让经济走出“悬崖”,FRB通过扩张资产负债表来解决危机,转移风险是不可缺少的,FRB继续扮演“资产购买者”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这就是欧美央行如此依赖qe的重要原因。 在债务绑架央行、财政受限的情况下,政府向央行踢“球”,各国央行也通过扩张自身的资产负债表来解决危机,走上了模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边界的道路。

但是,现在这个模式受到了挑战。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目前世界央行的资产规模约为18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30%,是10年前的两倍。 随着超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减少,以及该政策能否发挥效果的不确定性提高,央行自身的资产负债表风险正在上升。 无论如何伪造纸币,超宽松政策带来的负面作用可能已经大于其正面效果。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欧美央行QE依靠只因被债务绑架”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4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