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43字,读完约4分钟
经过记者万敏从北京出发
每半年投入8500亿元以上的流动性。 根据央行1月30日发布的消息,央行从年12月16日开始,密集开展8期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 slo ),投入8550亿元流动性,期限最短的为1天,加权平均中标利率从3.5%到4.16%不等。
据《每日经济信息》记者统计,央行从去年10月开始创办和开展slo操作,至今共发布6次交易公告,年和年各3次。
除slo外,央行在过去一年采用了常设借贷便利( slf )、中期借贷便利)、mlf )等定向工具调节流动性,诱导市场利率,但未采用全面存款准备金工具,7天逆回购也被冻结1年多。 这可能意味着央行流动性调整工具种类丰富、完整,但对市场具有强烈信号意义的全面数量型工具的采用将变得谨慎。
“大水漫溢”不见了
李克强总理在此前举行的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中国将继续保持战术稳定力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重视事前调整微调,更好地实施定向控制,在经济合理的区间内运行,而不是“洪水泛滥”
在很多场合,中国m2与gdp的比重关系经常被讨论。 由于过度流动性带来的通货膨胀危险性、资产价格高的企业、游资炒股等,中央银行曾经受到压力。
年末,周小川央行行长提出了控制流动性的“池塘理论”。 市场的理解是,这个“池子”包括外汇储备、准备金工具等。 无论怎么解读“池塘”,实际上,央行从年初就上调了密集的存款准备金。 年1月至年6月,央行共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2次,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此后,流动性“杠杆化”进程一直在稳步推进。 中央银行这几年就货币政策表示“稳健”,但其内容各不相同。
每年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后,面对经济增长率下滑的一年,央行也没有选择放开准备金率放水,反而在之后创立了市场熟悉的第一个定向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和slf。 年上半年的两次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也是有“方向性”的前提。
央行在2009年3月期货币政策报告中表示,“定向降准最优先发挥信号作用,建立优化信贷结构的正向激励机制,诱惑金融机构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和农业人员的信贷投放比例,不能理解为‘放水’带来的总量扩大。”
中央银行依然谨慎客观
但是,定向工具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质疑。 的不透明度本来就使许多纷繁复杂的货币政策更加难以捉摸,但央行出台的政策能在多大程度上以公开透明的方式正确吸引市场预期,达到平准波动的目的,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难题。
对于定向工具的研究和采用,央行保持谨慎客观的态度。 在2009年2季度的货币政策报告中,央行表示:“当然,货币政策首要是总量政策,其结构诱惑作用必须是辅助性的。 方向下降等结构性措施如果长期实施也会有点问题。 例如,数据的真实性可能会出现问题,市场决策资金流动的作用也会削弱,准备金工具的统一性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
另外,由slo等定向流动性调节工具引起的价格问题,能否长期采用还留有疑问。 一位商业银行官员对《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表示,除了商业银行获得slo等流动性时的利率水平和存款价格外,与已采用资金时的利率相反,有必要从减轻社会融资价格负担的角度出发,降低基准。
但是,困扰央行的财务“软约束”等“融资高、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没有改变,周小川日前在达沃斯论坛上再次强调货币政策不是万能的。
央行也在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指出,从中长期来看,增强经济内增长动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优化信贷资源投入,从根本上要依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策作用。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央行去年末密集采用SLO 定向调节工具成主力”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8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