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81字,读完约4分钟
◎张茉楠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经济板块试图以货币宽松的方式推高资产价格,完成资产负债表修复,推动经济复苏。 但是,这种复苏模式基础不牢固,世界经济仍难以完全摆脱危机的阴影,从国际金融危机前的高速发展期进入了深刻的结构调整期。 各国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没有得到处理,结构调整不充分,通货紧缩压力持续,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等问题制约着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
依靠货币放水拯救危机的方法没有根本改变。 目前,除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开始加息、英格兰银行开始收紧货币政策外,全球大部分央行仍保持美元货币宽松。
截至2003年3季度末,全球共有包括中国在内的33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降息。 各央行共进行了64次降息,总幅度为18.3%,为2001年以来全球央行年降息幅度第二位,仅次于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9年。 各国疲于应对金融危机后遗症和低通胀风险,倾向于继续维持货币宽松以维持经济增长。 欧洲、日本央行继续延长qe实施期限,扩大qe资产购买,中国、印度、韩国、新加坡、土耳其、俄罗斯、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新兴经济体和出口导向国家的央行因利率下降而更加宽松
但是,世界实体经济状况并未因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好转。 经济复苏的步伐明显低于预期,国际贸易增长更为缓慢。 导致产能过剩、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世界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投资率下降、实际利率下降,许多经济板块仍要以“增长保证”为主要任务。
根据世贸组织公布的世界贸易增长报告,1990年~2007年世界国际贸易增长率为6.9%,2008年~年均增长率约为3.1% (年为预测数),过去一年,世界贸易增长率为1.2%。 远远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10年的平均贸易年增长率6.7%的水平。 全球贸易增长乏力,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幅下降。
世界巨额债务负担和增长时间的主题是“杠杆作用、债务削减”,压力很大。 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显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所有发达经济体区块的债务负担增加,全球快速发展中国家中只有5个实现了政府债务减免。 全球政府债务总额自2007年以来增加了57万亿美元,远远超过同期全球gdp增长率。
除发达经济阻滞外,新兴市场在金融危机后也通过各种刺激政策推动经济。 信贷的大幅投入带动了投资的增速,随之民营部门(公司)的债务大幅增加。 目前,各国政府为了控制经济风险,降低杠杆比率,偿还债务。 也就是“脱债化、去杠杆化、脱福利化”。 许多国家必然要经历财政紧缩的过程,将公共债务降低到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企业和家庭部门必须提高储蓄,减少负债,修补资产负债表。 这个过程还将持续几年,这些都会对经济增长的动力产生负面影响,抑制总诉求的增长。
大宗商品繁荣周期结束,全球价格总水平下降,面临通缩压力。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正遭遇总体通胀率和核心通胀率的“双下降”。 在世界通货紧缩阴霾的笼罩下,即使欧洲央行祭出新的宽松货币政策,也难以力挽狂澜。 欧元区通胀下跌至零,日本cpi时隔两年再次负增长,新兴市场和快速发展中国家增长乏力,结构问题突出,工业生产下滑,通货紧缩风险在全球范围内持续蔓延。
旧问题未解决,新问题又要来了。 美联储加息的启动引发了全球新的溢出风险,美元升值必然会加强美国以外货币对美元货币的波动性,许多周边国家不得不面临“不可能的三角悖论”和货币政策悖论,全球将出现新的货币贬值和资本外流浪潮。
美国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 美元升值、加息和全球经济疲软削弱了外国对美国制造产品的诉求,出口公司受到损害。 公司投资速度放慢,倾向于将大量现金用于股票回购和股息红利。 最近美国股市的大幅波动也对财富效应产生负面影响。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的未来方向,上升将增加居民和公司的利息支出,居民支出和公司的投资支出热情下降,很可能导致经济失速。 在这种背景下,预计FRB不会排除回到量化宽松的老路上去。
国际金融危机救市实践表明,全球经济增长轨迹和结构逐渐变化,远离经济复苏滞后、通货紧缩、流动性陷阱,仅靠世界央行持续宽松的货币难以有效应对,且不应该成为救市后遗症。
当今世界面临的危机是结构性的,结构性问题必须结构改革性地应对,如何寻找新的“供给替代”,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切实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是治本之策。
(作者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张茉楠:全球经济不能重回依赖刺激来复苏的老路”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4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