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89字,读完约3分钟

要允许民间资本和外资介入教育行业,发挥各自的优点,淘汰没有能力的公立大学,使优秀的大学出类拔萃。

中国领导人早就提倡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增长,但中国的大学一直很难进入世界一流。 这一矛盾日益凸显,因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源泉从接受发达国家的技术逐渐转移到自我创新驱动上。 要改善大学教育科研体制还有多长时间?

“沈凌:一流大学的出现靠竞争而非靠打造”

现在很多人诟病中国的大学。 矛头所指的几乎都是大学行政官僚体制的问题,我认为这样的体制阻碍了中国大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这是没错的,但是怎么改革呢? 大部分批评者还翘首以盼顶级设计,渴望集中全国力量“打造”中国世界一流大学。

“沈凌:一流大学的出现靠竞争而非靠打造”

其实,顶级设计的重点不是大学的内部管理体制,而是“教育市场”的游戏规则,从而使这个游戏规则内的“市场主体”(大学)优胜劣汰,自我完善其管理制度。 这是过去30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大经验,也可以复制到教育行业。 许多人出于各种各样的动机否定了高等教育行业的市场机制,关闭了私募股权外资进入教育行业的大门。 但是,即使政府继续进行封闭教育,中国人也不一定会乖乖呆在国内接受官营教育。

“沈凌:一流大学的出现靠竞争而非靠打造”

目前中国每年出国留学人数达50万人,相当于高考人数的5%~6%,而且每年增长20%以上,他们是市场上最优秀的一部分人。 未来的总生源数量将逐渐减少,预计再过十年我们的教育市场将被外国大学占领三分之一。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学生出国留学相当于我们进口国外大学,这证明了即使政府没有对外资民间资本全面开放教育行业,市场也仍然可以顽强地纠正管制的结果。 面对全球化的教育行业,我们的政府能继续闭关锁国吗?

“沈凌:一流大学的出现靠竞争而非靠打造”

当然,即使开放了教育行业的投资来源,公立大学依然需要存在,这是教育的公正性。 那么,如何在中国有效地将公共财政资源配置到高等教育行业呢? 简而言之,我们继续维持着一所学校(或几所学校)的独立垄断状况? 还是致力于培养能够与北大清华形成比较有效竞争的众多大学? 在这几点上,德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德国国立大学之所以还能在世界上有一个地方,与其相比,可以说平均的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水平和由此带来的竞争是分不开的。

“沈凌:一流大学的出现靠竞争而非靠打造”

我们以前的构想是,为了赶上英超美,将所有资源分配给某所大学,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的快速发展,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这其实和计划经济格格不入,并不新鲜。 经济行业实践主张,垄断领域创新最少。 只有竞争才能使市场主体不断创新。 中国铁路、两大石油企业、三大电信巨头等领域被禁止和保护的国有企业并不是中国效率最低的公司。 教育也一样,如果一流大学由政府建立的话,我认为世界上最厉害的国家是前苏联。

“沈凌:一流大学的出现靠竞争而非靠打造”

根据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并不是说面对竞争,原本短脖子的鹿,拼命伸长脖子,最后短脖子的鹿变成了长颈鹿。 原来有头长不同的鹿,互相竞争,脖子长的鹿活了下来,脖子短的鹿被淘汰了。 政府不能把本来就没有创新力的公立大学通过管理机构的改革创新,摇身一变成为最具创新力的世界一流大学。 但是,政府通过允许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介入教育行业、各设施的优点,可以淘汰没有能力的公立大学,使优秀的大学脱颖而出,这样优胜劣势循环下去,一流大学一定会诞生。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沈凌:一流大学的出现靠竞争而非靠打造”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3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