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琏/文

今年以来,大型商业银行大力发展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存款理财化现象,一些专家对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表示欣喜,称今年可能是我国银行领域转型之年,银行已经倾向于从存款利差的盈利模式加大中间业务。

但实际上是这样吗?

6月末,各商业银行的理财商品收益率展开大战态势,引起市场关注。 关于银行高收益发行理财产品的原因,一位销售人员直言,最根本的原因是银行在半期末提取存款,以应对存款率的考核。

财富科技商品实质上是存款

“实际上,我们也在咬紧牙关做银行的理财产品。 做理财商品会失去一些存款,但不做银行理财商品,失去的是顾客。 两害相权取而代之,我们一定想留住顾客。 存款也没有问题。 ”一家银行的资产经理说。

这样,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看起来增加了中间业务,但实际上是为了吸引顾客而加强了存款。 如果这样的方法被视为中资银行变革的推动力,那这就太表面化了。

根据普益富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共发行银行财科技商品8497项,发行规模达到8.51万亿元。 关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银监会相关负责人曾表示,由于产品短期化,很多理财产品短期内完成支付,库存在一季度末达到1.9万亿元。

“中国银领域进入转型年?别乐观太早”

留下今年上半年的大量发行规模,看看银行如何从财富科技商品中获得中间业务收益。 记者调查发现,许多银行理财产品为了吸引顾客而不收取管理费、回购费用等。 也就是说,顾客购买这个理财产品不需要支付额外的价格,但是银行从哪里得到好处呢?

“中国银领域进入转型年?别乐观太早”

上述银行资产经理表示,银行来自财富科技商品业务的收益来自实际投资收益与客户收益之差。 例如,某产品的总收益率为7%,可能给顾客的收益率为6.8%或6.5%,银行通过赚取差额而获利。

相关人士表示,在存款时,银行可能会放弃自己的收益,以利于顾客,维持顾客的资金。 “如果真的致力于快速发展中间业务收入,那么就没有必要在银行的理财产品之间进行价格战吗? ”

没错。 发行财科技商品可能会剥夺顾客在银行的存款,但银行在发行财科技商品时,经常会在销售期限和利息产生的当天巧妙地进行干预。

例如,6月底,某银行发行的短期财富科技商品的发行期为6月30日,利息开始期为7月1日。 也就是说,银行可以将6月30日募集的资金沉淀在活期存款上,审查期为6月30日。 银行的理财产品规模大的话几百亿,至少几千万,似乎是比提取存款更方便的渠道。

“中国银领域进入转型年?别乐观太早”

由于月度平均存款率评估的政策,银行今年可以比以前更早发行财富科技商品,以“战胜cpi”为口号的产品等各种概念财富科技商品也相继出现。 事实上,据普益富统计,上半年到期的7731种银行理财产品中,186种产品的到期收益率超过5.5%,走上了通货膨胀。 占有率只有2.4%。

“中国银领域进入转型年?别乐观太早”

存款差距规则不变

在享受存款利差轻松赚钱的市场规则下,中国银行领域难以进入实质性扩大中间业务的转型轨道。 我记得一家外国媒体对中国的银行领域曾这样评论。 银行提取存款,坐在那里放放贷,一年就能获得可观的利润。 我不认为世界上有这么简单的盈利模式。

“中国银领域进入转型年?别乐观太早”

一位银行官员向记者表示,海外银行中间业务所占比例可能超过70%,而中资银行中间业务所占比例最高的两大银行建设和中行仅为20%。 中间业务占有率的高低意味着某家银行的现代化程度。 因为这多家银行通过调整报表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中国银领域进入转型年?别乐观太早”

“许多公司在贷款后,银行贷款利率可能上升到30%,但银行上升10%,在其他20%的上升空期间转换为咨询费、资产管理费等费用,这些费用计入中间业务收入 ”该银行相关人士表示,“但是,这部分中间业务收入不是银行业务创新造成的,而是存款收益造成的。”

“中国银领域进入转型年?别乐观太早”

一位中小企业人士在4、5月间向记者表示,虽然许多银行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不大,但却相当于迫使公司购买保险和财科技商品,或收取一定的咨询费用,从而大幅提高了公司的价格。

一位专家表示,“垄断”已经成为银行存款的一种盈利和盈利模式的资源,但其结构并未改变,中国银行领域的变革还远未实现。 幸运的是,在日益开放的市场中,众多银行只有了解银行领域业务创新的重要性、服务、技术和风险的全面协调,才能立足于市场化竞争。 / br// h /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中国银领域进入转型年?别乐观太早”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1166.html

心灵鸡汤: